中国针灸与德国康复促通技术结合治疗中风偏瘫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6年6月20日10:4 文章编辑:谢婷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6月20 日讯(袁 野 、袁 涛)湖北省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针灸科教授、医学博士彭力、王晓兰、主任医师赵大贵等,采用中国传统针灸技术与德国康复促通技术结合,治疗因脑出血、脑肿瘤、脑膜感染等引起的中风瘫痪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武汉军区总医院等专家教授鉴定,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采用针灸与康复促通结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治疗,有助于中风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此项课题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魂宝,它是利用银针来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中国是用针灸疗法治疗偏瘫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中风的记载,称为“击仆,偏枯、风排、风鼓”,“击仆偏枯者,突然仆倒半身不遂也;风扉者四肢不举也;风就者突然不语也。”1800多年前,东汉张仲景著的《金匾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偏瘫又称"脑卒中"、"半身不遂",现代医学有关研究资料表明,90%的偏瘫为脑血管意外所致,少数由于脑肿瘤、脑脓肿、脑膜感染等引起。据统计,严重残疾的人约25%是偏瘫患者,故本病为威胁广大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而偏瘫患者日常活动的80%依赖于步行功能的恢复,故寻求一种新疗法改善偏瘫患者急性期运动功能,尤其是下肢功能康复显得甚为重要、很迫切。
 
    十堰市太和医院针灸科自1995年开始摸索中风患者的新疗法,在运用针灸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等疾病的方法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特色专科。
 
    2000年,针灸科利用太和医院与德国汉堡创伤医院建立中德友好医院相互派人学习和交流医务技术良机,德国汉堡创伤医院派人来太和医院学习针灸技术,太和医院针灸科派彭力等人到德国汉堡创伤医院学习康复促通治疗偏瘫技术,即通过姿势控制训练来降低患者肌张力及神经发育,通过活动恢复感觉输入,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因人而宜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能更好的“唤醒”神经的“复苏”。
 
    2002年,太和医院针灸科成立了中国针灸与德国康复促通结合治疗中风偏瘫课题组,经过3年的研究,中国针灸与德国康复促通结合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在课题研究中,太和医院针灸科做了120例患者治疗康复实验,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33~83岁。在这120例患者中:脑梗塞64例,脑出血56例;其中左侧瘫67例,右侧瘫53例。在12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98例,伴有糖尿病史者35例。将病程在两周之类的偏瘫患者分为三组(针康组、康复组、针刺组),针康组采用分期针刺结合康复促通技术的治疗方法,康复组单纯使用康复促通技术治疗,针刺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结果表明,三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针康组恢复独立步行者步态优于康复组和针刺组。把中国针灸和德国康复促通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针刺的同时配合促通技术,针灸选穴、针灸角度和深度随康复促通技术的要求针灸下针医疗效果更优,即急性期使用电针刺激患者穴位,恢复期使用康复促通技术降低患者肌张力,两种方法优化组合,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增加患者的负重能力、控制能力,增加患者稳定性、协调性,促进功能质的恢复,病人的康复姿势控制、日常活动能力、步速、步态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几年来,经国内外多家医院临床应用疗效良好。现已通过开办培训班等形式,广泛推广应用于鄂西北等地的一些市、县级医院,应用此项技术先后治疗600多例,经随访疗效明显,反映良好,减少了偏瘫的残疾率,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从而推动了治疗中风偏瘫医学科研的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