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遭受罕见旱情342万亩农作物受灾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6年6月21日10:10 文章编辑:谢婷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6月21日讯(徐毅、付军、袁野)昨日,笔者从十堰市农业局获悉,今年 5月中旬以来,十堰市遭受罕见旱情,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42.4万亩,成灾面积212.4万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动员全市组织抗旱救灾。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十堰市农业局局长沈康荣介绍说,据气象资料显示,5月中旬以来,我市降雨持续偏少,全市平均降雨量仅35.6毫米,只有历史同期的三成,特别从5月27日开始,降水严重偏少,平均降水量只有6—7毫米,为历史同期降水最少,而蒸发量达到126.3毫米,全市最高气温均超过36℃,最高气温达42.1℃。由于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强,蒸发量大,导致我市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据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42.4万亩,成灾面积212.4万亩,其中玉米受灾69.7万亩、水稻19.4万亩、油料27.5万亩、豆杂30万亩、薯类27万亩、蔬菜10万亩、特色作物28.8万亩。
 
    这次旱情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干旱时间长。从5月下旬至今,全市持续高温干旱无雨,时间长达30余天,且降雨次数少,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偏少95%,日照时间增长,造成玉米等作物禾苗萎蔫枯叶,部分水稻插后无水灌溉而田面龟裂。二是受灾面积大。据统计,全市遭受干旱面积342.4万亩,受灾较重面积212.4万亩,叶黄枯株面积40万亩,当前旱情加剧,受灾程度在不断加重。三是灾发关键期。当前正值水稻分蘖高峰期、玉米大喇叭口和抽雄吐丝期、红薯放蔓期,正是各种作物需水高峰期,此时出现干旱,造成水稻幼穗分化和玉米抽雄吐丝受阻,对产量形成要素影响甚大。
 
    针对这次旱情,全市各级切实树立依靠科技抗灾保丰收的思想,狠抓各项抗灾减灾措施的落实,以降低灾害损失程度。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动基层广大干群,全面开展抗灾保苗、抗旱保增收工作。各级各部门组织干部深入灾区,督促指导抗旱救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倾力支持当前抗旱救灾工作。二是要科学利用水源。各地要合理利用塘、库、堰贮存水和泵站提灌水,做到水源合理利用,分配合理调度,切实使有限的水源发挥出最大的抗旱效益。三是着力落实抗灾技术。依靠科技,狠抓抗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农业技术及抗灾补救措施,以降低灾害损失程度。切实落实扩、补、种措施。降雨后,抢抓墒情,及时抢插红薯,扩种蔬菜,增播转窝洋芋等,以增加播种面积,促进秋作增收。同时抓好魔芋、蔬菜、中小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为农民减少损失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