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发现明代声势浩大的“修山”工程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中国水都--丹江口网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29日14:21 文章编辑:徐晓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10月29日讯:近日,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立志到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考察明代庞大的生态保护工程——“修山工程”,其启动早,历时长,工程量大,这是像这样的生态保护的遗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武当山地区大地构造处于秦岭褶皱系南岭印支褶皱带的武当山隆起中部,属于大巴山脉东延支脉。据《武当山志》记载,“沿汉江河谷保留有四级阶地”,“受构造运动影响地壳,震荡频繁,经历了4次上升期和3次稳定期,上升与稳定两种应力的作用,造成了汉江两岸的多级阶梯地貌。”武当山地区之北为近东西向的丹凤至内乡断裂带,其南为东西向的青峰断裂带,其东为南北向的丹江断裂带,其西为近南北向的竹溪断裂带。以上四个断裂带相互交错,构成梯形的武当断块。在武当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堆积遗迹在山上山下均有发现。
 
    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立志徒步10余公里仔细考察古人“修山”地理位置,探寻其中的奥秘。仅仅在武当山西南麓的官山镇田畈村至武当山特区的豆腐沟村就发现数千计的“修山”遗迹。在深深的山谷,舒缓的坡地,陡峭的山崖等等都有用石头砌得很整齐的石埂,或阻拦山体滑坡,或减缓水至高而下的冲击,防止水土流失,或沟壑间,或山底或山腰。据杨立志会长介绍,像这样的生态保护的遗迹,迄今为至,在武当山生态保护史上实属罕见,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据研究表明,从明代开始,每年就有5000余人参加到“修山”的队伍之中,历时200多年没有间断过。对“修山”的人分50亩地,免收赋税,农忙时节种地,农闲时就“修山”,进行生态保护。在当时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治理了武当山地区的水土流失,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保证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安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