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诗人书画家民间文学家马萧萧为民俗文化网题词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3日16:14 文章编辑:陈志忠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11月23日讯(袁源)我国著名书画家、诗人、民间文学家马萧萧十分关怀鄂西北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工作,特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门户网站、十堰市民俗学会主办的《民俗文化网》题词。
 
    今年86岁的马老,1921年生于山东省安丘市。幼承母教,习诵唐诗。后从韩东生先生修习古典文学,跟马纳川、曹庚生先生学习绘画。抗战期间,流亡各地,曾求师于徐悲鸿、司徒乔、赵望云诸先生门下;1948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同年入延安大学学习并留校工作,曾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长篇叙事诗《石牌坊的传说》、《翠笛引》及新旧体短诗、散文、对联及书画作品多种,并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展博馆、中央电视台、外交部、中国文联单位收藏,还有一些书画作品被一些纪念馆地、风景名胜区所收藏悬挂,1991年在北京举行《马萧萧诗书画展》,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马老谦逊、和蔼、可亲,对鄂西北十堰有着特殊的情感。1944年,他23岁到重庆求学徒步来到鄂西北十堰市郧县黄龙古镇,沿汉江第一大支流堵河,光着脊被帮船夫拉纤,逆舟而上,到竹山县,经竹溪县到重庆,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汉水堵河纤夫生活,还有那同船认识的鄂西北深山朴实憾厚的山里伙伴“红薯娃” 的苦难经历和深刻印象……马老曾在有关文学作品中专门回写了“红薯娃” 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老有幸来十堰,到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故里房县,又专程到竹山堵河岸边,跪地捧起碧绿洁净清甜的堵河水,感慨难忘地喝着……含着热泪……回味着……
 
    2006年10月26日,在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杨开金的热心关怀帮助下,十堰市民俗学会的袁正洪、陈吉炎、李相斌同志因编辑《房陵锣鼓歌》到京请马老题写书名,一见面马老非常亲热,讲起对鄂西北十堰的难忘情感,欣然题写了《房陵锣鼓歌》书名。马老还怀着对十堰市是南北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库区水源特别保护区的一片深情厚谊,欣喜地下了苍劲有力的“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题字。
 
    这次十堰市民俗学会创办“民俗文化网”, 当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向马老电话汇报后 ,马老说,你们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民风民情纯朴,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是民间文化的富矿,尤其是十堰市的千里房县,是《诗经》的采风者、被歌颂者、亦是编篡者、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许多尹吉甫的遗存遗迹和传说故事、房陵锣鼓歌等等,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你们一定要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好,我一定支持你们办好“民俗文化网”。 你们距北京几千里,不要幸苦跑来 ,我写了给你们寄去。马老特地题写了“民俗文化网” 和“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 寄来,使十堰市民俗学会的同志们非常敬爱马老,极大地激励着十堰民俗民间文化工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