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民俗文化面向世界的名片——《民俗文化网》在十堰诞生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4日9:32 文章编辑:徐晓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11月23日(陈志忠)鄂西北民俗文化面向世界的名片——《民俗文化网》今日在十堰诞生了。该网由湖北省十堰市民俗学会主办,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定为门户网站。
 
   《民俗文化网》设有民俗新闻、民风民俗、民间文化、民俗常识 、民俗研究、 饮食文化、民俗旅游 、民俗收藏、 民间医药、民俗书林 、 民歌之乡、民间艺术、民俗摄影、文化遗产、文化生态 、九州民俗 、 荆楚民俗 、 武当文化 、 房陵文化 、汉水文化、 民间歌曲 、民间谚语 、民间故事、武当武术等等近60个专栏。它是让世界了解汉民俗的窗口,让汉民俗广播世界的阵地。它的诞生,是湖北省、十堰市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及其爱好者呕心沥血的结晶;是民俗文化界期盼已久的交流、研究、传播民俗文化的平台;是中华子孙学习、继承、弘扬民族精神舞台和民俗文化知识宝库;是和谐社会盛世的产物;是湖北民俗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民俗文化网》从它诞生这天起,就把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播做为自己的责任。
 
    什么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民俗文化又是民族的魂,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它具有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功能。它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俗文化网》诞生在中国中西部结合地区古文化沉积带上。3000里汉江从这里穿过,南方古猿“郧县人”240万年前在这里生活,炎帝在这里尝百草、女娲在这里补苍天。因有古老的汉江,华夏大地上也就有了汉人、汉族、庄家汉、男子汉、汉字、现代汉字、古代汉语、汉水文化-----
 
    2800多年前西周太师尹吉甫诞生在这里、安葬在这里。特别是尹吉甫是西周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华诗祖、中华元典《诗经》的采风者、亦是被歌颂者、编撰者。正如《诗经》·《六月》所赞颂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这里——巍巍武当、滔滔汉水,蕴藏着中国珍贵的古民俗文化原生态遗产:汉水文化、汉民族创世史前神话《黑暗传》、神农炎帝神农架尝百草“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西周《诗经》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房陵文化、宫庭流放文化、秦巴文化、荆楚文化、移民文化、古老的自死窑文化、恐龙文化、野人传说等等,这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连成了一串中华文化灿烂的项链。
 
    在这条灿烂的项链中,房陵文化鲜为人知:
 
    房县,古称房陵。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介于大巴山与秦岭之间。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倚神农架,北连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蜀东孔道、楚西北边疆、秦陕咽喉、荆楚屏障”之称,为秦楚边缘陆路运输之枢纽。房县群山环绕,组成房陵盆地,山川秀美,209国道、305省道呈十字形贯穿县境,交汇于县城,交通便利,全县面积5110平方公里,为湖北省第一版土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房陵文化,悠久灿烂。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房陵活动,境内有著名的兔子凹古人类活动遗迹点,出土的石器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四、五十万年前人类使用的工具,相当于北京周口店猿人时期;还有羊鼻岭旧石器时代、七里河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和樟脑洞珍稀动物化石、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据《房县志》载:“房县古为彭氏族集居区,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属梁州域。春秋为防渚,属麋、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西汉因之。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所,改属荆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合房陵、上庸二郡置新城郡,房陵为治所,领房陵、夷陵、上粉、秭归、昌魏等六县。梁末置歧州,房陵为歧州治兼新城郡治所。西魏为光迁国,隋为房陵郡,唐为房州。宋升房州为保康军,领房陵、竹山二县。元复称房州。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明孝宗宏治五年割房县东修文、宜阳各二乡置保康县,属郧阳府。清代房县属郧阳府。”有史志文献记载的历史3500余年。在这块美丽神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汉民族创世诗《黑暗传》,在西南山区传承;女娲炼石补天,遗石东部青峰山上;神农遍尝百草,周济天下苍生;尧子丹朱,避舜于房;武王伐纣,彭在其中;西周太师尹吉甫房陵人,功勋卓著,遗有《诗经》千古传诵;刘通大木梅溪寺起义,建立德胜政权;张献忠罗猴山大捷,把明末农民革命再次推向高潮;贺龙跃马房陵,建立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中原突围,王树声转战于崇山峻岭之中。秦汉以降,赵王迁、唐中宗李显等数十位帝王将相谪居房陵,塑造了博大精深的帝王流放文化;见诸史志中的野人迷踪,给房陵大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房陵文化圈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房陵民间文化遗产蕴藏量大,是民间文化遗产的“富矿”。房县不但歌谣多,而且也是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密集地带。有种种的古文化现象,有古代各种神话传说,有历史人物,有山水自然现象,有劳动大众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包罗万象,各个方面都传承有民俗文化,流传广、影响大。
    
    二是房县民间文化种类形式多样。有民歌、民间小戏、皮影戏、民间故事等,且腔调多,声音好听,有的一首歌能够用多种不同的腔调唱出,呈现出不同音调的丰富性,民歌有近百个唱腔,唢呐有上百个不同的曲牌,并有独特古老的演奏方法。
    
    三是房县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其内容颇具特色,主要有十点:1、西周诗经文化。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既是诗经的采风撰写者,又是诗经的被歌颂者,诗经距今已2500多年,诗经民歌至今在尹太师尹吉甫故里传唱;2、汉民族首部长篇创世史诗《黑暗传》发生在房县(1970年以前神农架林区从房县划出);3、流放文化。在历史上曾有尧子丹朱、周朝、秦朝、唐朝等十三位帝王将相,被流放房县,其皇家宫廷文化丰富;4、神农文化。神农炎帝神农架尝百草,有丰富的动植物医药民俗文化;5、巴山文化。古代巴国文化、巴山文化、古通蜀路盐道文化。6、秦楚边沿交汇文化。房陵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属陕西汉中郡管辖,尤其是地处秦巴交界,朝秦暮楚,其民俗文化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等;7、汉水文化。房县九道、上龛、中坝等多个乡镇是汉江的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房县的姚坪、板桥等乡地处竹山县沧浪山对岸,“孺子歌处”汉水文化颇具特色;8、道教文化。房县紧邻道教圣地武当山,县内有汪家河西武当、门古寺万佛山小武当山、土城赛武当,以及有鄂西北最大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石佛群等,道教文化源远流长;9、野人传说。从古至今房县野人传说很多,有许多野人传说的民间故事;10、移民文化。历史上房县有多起大批量的移民进入房陵,民歌民间故事传承的曲调多、版本多,民风民俗之好等等。从以上10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部、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秦巴武当神农架地域独具特色的“房陵文化圈”,其民间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可称谓民间文化的丰富宝藏。
  
    四是房陵文化圈极具研究价值。其民间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如房陵的神农文化,历史上神农架系房县辖地,房县民歌里有采药歌、农耕歌,在神农文化圈中占有一席之地。西周诗经文化在周太师尹吉甫故里房陵的挖整研究,可填补我国文学史在诗经文化上某些方面的空白;汉民族首部长篇创世史诗《黑暗传》发生在房县,此项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史诗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以及房陵流放文化、神农文化、秦巴边沿交汇文化等等,其房陵文化圈的研究是我国中西部古文化沉积带的珍贵文化遗产。省里已决定将此作为全省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己写报告正申请作为全国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研究。由此,十堰市科技局己将“房陵文化圈”列为全市2005年软科学科研课题。
    
    五是房陵流放文化独具特色。《房县志》记载“尧子丹朱避舜于房”。在历史上周朝、秦朝、唐朝等曾有十三位帝王将相,被当朝者选定到崇山峻岭、群山环绕、秀美山川盆地、物产富饶且“四室如房”封闭的房州流放(在一定用意上既能让他们生存,又能以观后效)。据《华阳国志》记载:“新城郡,本漢中房陵縣也。秦始皇徙呂不韋舍人萬家於房陵,以其隘地也。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据《房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将女婿赵王张教贬为宣平候流放房陵;唐太宗李世民近濮王李泰、武则天贬唐中宗李显在房县流放长达14年,后又回京城重新登基当皇帝;宋太宗赵匡胤将周恭帝(后周世宗四子,名郭崇训)废为郑王迁至房陵……这些具有高层次文化的流放者,给被称为不是“陪都”的“陪都”的房陵带来了皇家宫廷文化生活,对房县的土著文化产生了影响,对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当地民众也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过滤、筛选皇家文化中适合自己的东西,加以改造和再创造变成自己的文化作品和文化生活方式,两种文化交汇、融合、整合出一种新的房陵文化,即房陵流放文化,这不单单是宫廷文化,也不单单是民间文化,形成了一种房陵地域文化,在房陵民俗文化中许多处都可看到皇家宫廷文化的痕迹。
    
    六是民间文化的影响大,传承广。房县的民众对于房陵民间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自觉的传承,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在桥上乡杜川村有张安华四兄弟、任盛志两兄弟、蒋学武两兄弟,是远近文明的民歌大王;在门古寺镇有民歌、民间故事、皮影、戏曲、唢呐、谚语民俗文化的“六大王”。《诗经》的开篇“关睢”民歌距今已2500多年,至今在周太师尹吉甫故里传唱。
 
    十堰市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其内容具有十大特色:1、西周诗经文化。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既是诗经的采风撰写者,又是诗经的被歌颂者,诗经距今已2500多年,诗经民歌至今在尹太师尹吉甫故里传唱;2、汉民族首部长篇创世史诗《黑暗传》发生在十堰市(1970年以前神农架林区从十堰市房县划出);3、流放文化。在历史上曾有尧子丹朱、周朝、秦朝、唐朝等十三位帝王将相,被流放房县,其皇家宫廷文化丰富;4、神农文化。神农炎帝神农架尝百草,有丰富的动植物医药民俗文化;5、巴山文化。古代巴国文化、巴山文化、古通蜀路盐道文化。6、秦楚边沿交汇文化。十堰市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属陕西汉中郡管辖,尤其是地处秦巴交界,朝秦暮楚,其民俗文化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等;7、汉水文化。汉江的最大支流堵河发源于十堰市九道、上龛、中坝等多个乡镇 ,房县的姚坪、板桥等乡地处竹山县沧浪山对岸,“孺子歌处”汉水文化颇具特色;8、道教文化。房县紧邻道教圣地武当山坐落在十堰市怀抱之中,市内有汪家河西武当、门古寺万佛山小武当山、土城赛武当,以及有鄂西北最大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石佛群等,道教文化源远流长;9、野人传说。从古至今十堰市房县野人传说很多,有许多野人传说的民间故事;10、移民文化。历史上有多起大批量的人群流出十堰市,又有多起大批量的移民进入,民歌民间故事传承的曲调多、版本多,民风民俗之好等等。
 
    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秦巴、武当、神农架地域的十堰市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圈”,其民俗文化遗产十分珍贵、民俗文化宝藏丰富多彩,《民俗文化网》在这片沃土诞生,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