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十堰民俗文化研究呈现八大亮点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7年7月24日16:27 文章编辑:孙华传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7月24日讯(袁源 志忠)记者今日上午到十堰市民俗学会采访获悉,在市文化体育局、市民政局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十堰市民俗学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民俗学有识之士,致力于民风民俗的收集、挖掘、整理、抢救、研究和保护,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先后收集、挖整民俗民间文化资料近200万字,使十堰民俗文化研究呈现出八大亮点。
 
    ——成立民俗组织,确定民俗工作思路。市民俗学会自2006年1月22日成立以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讨论制定了学会“致力于鄂西北十堰市民俗文化的收集、挖掘、整理、抢救、研究和保护,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思路,着力收集挖整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和鄂西北房陵锣鼓民歌等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坚持“三贴近”、当好“四员”,深入农村采风,收集挖掘民俗资料30余万字。市民俗学会的同志坚持“三贴近”,当好“四员”。即当好民俗文化宣传员:走到哪里就将党和国家有关加强重视文化建设、 扶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政策宣传到那里;民俗文化新学员:拜民间传人为师,虚心学习;民俗文化收集员:勤问、勤记、勤跑,收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员:求真务实,尊重历史,查找史料,虚心学习,认真研究。市民俗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先后深入到房县榔口乡、万峪乡、青峰镇、门古寺镇、九道乡、大木厂镇、土城镇、桥上乡、城关镇,丹江口市官山镇、浪河镇,郧县柳陂镇等地进行民俗文化采风。大家吃苦耐劳,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与民俗文化传人广交朋友,先后采访民歌、民间故事、民乐传人达120多人次,收集、挖掘民俗资料30余万字。
 
    ——明确重点,叫响品牌,致力中华诗祖尹吉甫研究,收集挖掘资料百余万字。《诗经》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是中华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元典。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他就是中华诗祖、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 房县是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的故里、食邑地。
 
    市民俗学会将中华诗祖尹吉甫之研究作为重点,多次深入到房县榔口乡、青峰镇、万峪乡等地考查尹吉甫的老屋(宅)、宗祠、庙、墓、后裔等,收集、挖掘尹吉甫资料。先后到四川庐州地方志办、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地查阅尹吉甫资料。现己收集、挖掘尹吉甫资料百余万字。为申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积累了大量资料。
 
    ——民俗与农村文化调研相结合,开展加强十堰农村文化建设课题研究,撰文1.6万余字。市民俗学会将十堰市农村文化建设与民俗民间文化挖整结合一起,先后深入到十堰市所辖的五县一市两区及32个重点乡镇进行调研,不仅看到了农村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了解到一些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听到了许多好的建议,对加强十堰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撰写了《关于如何加强十堰市农村文化建设之研究》的系列论文:十堰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八大亮点;十堰市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八个问题;加强十堰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八点建议。既充分总结出了十堰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又找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建议,有助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抢救文化珍宝,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4项。2006年10月13日,市民俗学会从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得到信息,十堰市自2006年9月份开始,已在向湖北省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材料,而且必须在2006年10月18日以前申报结束。当时距申报截止日只剩6天。市民俗学会得知这消息后,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副会长陈吉炎及朱海涛、安志斌等同志废寝忘食,日夜加班,赶写出了《中华诗祖――尹吉甫传说》(26000字、精选照片46张)、《房陵锣鼓歌》(25000字、精选照片46张)、《武当民间医药文化》(25000字、精选照片46张)、《武当民间医药歌谣》(25000字、精选照片46张)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申报材料。
 
    随后于2007年1月1日至6日,又赶制申报材料配套的电视专题片《中华诗祖――尹吉甫传说》(29分钟)、《房陵锣鼓歌》(32分钟)、《武当民间医药文化》(18分钟)、《武当民间医药歌谣》(19分钟),袁正洪、陈吉炎、朱海涛等同志创下连续工作43小时的工作记录,日夜奋战,终于将4项专题片按时申报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
 
    通过专家的评审,《中华诗祖――尹吉甫传说》、《房陵锣鼓歌》、《武当民间医药文化》、《武当民间医药歌谣》,均被列为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诗祖――尹吉甫传说》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邀请国家级和省级专家考察,提升十堰民俗文化研究档次。2006年10月1日至7日,市民俗学会袁正洪陪同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李月红、音乐学系研究生佘一玲、康啸,先后到房县桥上、榔口、门古、青峰、城关等乡镇,深入广泛采风房陵民歌。李月红教授称赞房县民间歌师、歌王、歌手多,民歌、民调、曲牌多,歌乡、歌村、歌院多,民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唱腔原生态,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千里房县真可称谓民歌的海洋,是民歌研究的富矿。市民俗学会还陪同李月红一行,还专程前往武当山,采访了武当山八仙观道茶乐茶舞表演和道茶民俗风情,受到李教授的高度称赞。
 
    2006年12月3日至8日,市民俗学会邀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来十堰调查和指导民俗工作。傅广典主席不顾山区隆冬的严寒,亲自摄像,先后深入到房县九道、门古、榔口、青峰、大木等乡镇,收集、挖整民间文化以及中华诗祖――尹吉甫传说资料,并与所到之处的乡镇领导一同商议如何收集、挖整民间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专家的建议引起乡镇领导对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题词,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2006年4月26日,市民俗学会袁正洪同志在武当山采访中国电影音乐家协会的专家时,汇报了房陵文化和中华诗祖――尹吉甫相关资料的情况,将收集、挖整的房陵民歌样本请专家指导。得到诸多专家的肯定,并题词鼓励。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作曲家、电影《潜海姑娘》、《扬眉剑出鞘》、《少林寺》、《武林志》、《香魂女》、《聊斋》、《花木兰》、《红楼梦》和《西游记》等多部名片作曲者王立平的题词是:“发掘文化魂宝,弘扬民间文化”,并得到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著名作曲家、电影《黄土地》、《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水浒》、《大宅门》、《乔家大院》作曲者赵季平和著名作曲家、电影《红色娘子军》作曲者黄准的称赞。赵季平欣然题词:“房陵文化圈,博大精深”。
 
    ——收集挖整民歌,编揖《房陵锣鼓歌》、《门古寺民歌》。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秘书长鄢维新和市县文化体育局、房县门古寺镇、榔口乡、九道乡、大木厂镇等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民俗学会先后深入乡村收集挖整民歌资料50多万字,经过精选,编辑了《房陵锣鼓歌》、《门古寺民歌》,并通过了专家的审定。
 
    民间医药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吉炎等已收集挖整武当民间医药歌谣资料10万余字,其内容古老,独具特色,在民间文化挖整上开启了新思路,受到省民协和省民俗学会有关专家的好评。
 
    为弘扬武当道教文化,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周作奎等多次深入武当山收集、挖整武当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文化等相关资料9万余字。
 
    ——在中新社十堰新闻频道开辟专栏,向国内外大力宣传十堰民俗文化。2006年4月26日,市民俗学会借助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的创办,开办了《十堰民俗文化》专栏,注册了中文域名“民俗研究”、“十堰民俗”,英文域名“syms.com”,并与十堰新闻频道相链接,即在网上点击后就可浏览。一年多来,先后刊登有关宣传十堰民俗文化的新闻、研究文章66篇;照片300多张。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称赞说:“十堰民俗在中新社十堰新闻频道开辟专栏,是一个宣传和展示十堰民俗民间文化的亮丽窗口,刊登了不少的文章,我很喜爱十堰新闻频道,经常上网看十堰民俗民间文化的宣传文章,希望越办越好!”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李月红看了中新社十堰新闻频道开辟的十堰民俗民间文化专栏及相关文章,夸奖“十堰民俗学会通过中新社十堰新闻频道宣传十堰民俗文化,为专家学者架起了了解十堰民俗民间文化的信息桥梁。”
 
    工作在郧西县景阳乡大山里的市民俗学会会员武戈,去年先后在在十堰民俗民间文化专栏发表“热情漾溢祝酒歌”、“荡气回肠故事歌”、“鄂西北民歌中的赞歌与战歌”等文章,不仅读者喜欢读,而且受到作者对专栏的高度评价。武戈说:“市民俗学会为宣传十堰民俗文化着想,为我们广大基层民间文化爱好者着想,在中新社十堰新闻频道开辟十堰民俗民间文化专栏,成为我们学习和交流民俗文化的好园地。”
 

    2007年春节和“五·一”期间,市民俗学会与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在全省首创网上民俗民间文化图片展,即联合在《十堰新闻频道》举办了《十堰民俗民间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摄影图片展》,展出精选照片百余幅,并在春节期间及时宣传民间文艺演出新闻,图文并茂,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