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给丹江口市官山镇带来什么?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7年8月22日16:1 文章编辑:周莹
      武当后山崛起了一个“中国汉族民歌村”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8月22日讯 (陈华平)武当后山,以天柱峰为基点,呈现扇形向南展开,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这里全是高山大岭,涧谷河流,南山神道就在这峰岭涧谷里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地延伸着。由于在元代与明代,官府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皇室家庙,便要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官家的“指挥中心”,这里住着吃皇粮的做官人,因此老百姓便称这地方叫“官山”。
 
    吕家河民歌村座落在武当山南神道旅游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18平方公里,这里山势陡峭,云雾缭绕,田园锦绣,河水长流,观看那雄中含秀的景色,把江南江北风光齐收眼底,犹如一朵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奇葩,给人一种神秘奇异的感觉。据民歌村的发现者,丹江口市民间文艺家李征康先生介绍,吕家河村全村182户,751人,能唱2小时民歌者85人,占总人口的11。3%,民歌手最高年龄90岁,最小年龄5岁,其中有4位歌手能唱民歌千余首,被人们誉为四大歌王。
 
    1999年民歌村被发现以来,先后有中新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一、二、四、七频道、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深圳电视台、香港《大公报》、上海《文汇报》等海内外100多家新闻单位先后做了报道。来自北京、四川、武汉等有关专家、学者前来采风。新华社以“中国民歌之都”的长篇通讯向全国报道。
 
    2000年,加拿大、德国、秘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访问。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教授佐佐木伸一行先生到吕家河研究人类学,临别时留日文诗一道:
    古国大唐是中华,
    神州六月遍地花,
    采风三访吕家河,
    山村古韵“颂风雅”
 
    他将吕家河民歌与我国《诗径》中“风雅颂”相提并论,评价之高,让人耳目一新。
 
    为了研究吕家河民歌文化现象,华中师范大学的师生最先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接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成立了“吕家河民歌研究课题组”并整理出版了《吕家河民歌集》。北京大学将吕家河作为学生实习基地,陈连山教授先后4次带学生到该村实习,2007年5月,吕家河歌手还到北大和师生交流民歌。关于吕家河民歌研究的论文集--《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民歌研究》、《武当后花园南神道探秘》等论著也先后出版。对于吕家河独特而丰富的传统资源,来自来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吕家河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形态,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是“民间文化的奇迹”。随着海内外专家学者进入吕家河开展研究,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多角度报道,吕家河---这座原本宁静的小村庄,一时间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歌村,更被誉为“中国汉族民歌村”。
 
   1999年前的官山是个什么样子?
 
    民间文艺家李征康: 1999年官山镇政府还是用的摇把子电话,政府一个月的电话费不超过200元,住宿条件,政府客房,只有2个房间,4张床,一晚上5元钱。到吕家河村,当时去一个桑塔轿车,老百姓都要围着看几个小时。1999年、2000年我带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生去官山,学生们把镇上的矿泉水买完了,原来一个夏天镇上拉一拖拉机啤酒就够了。
 
    官山镇正科级干事冯万众:1999年前我们镇不少村的老百姓点的还是松亮子,煤油灯。机关上用的电是靠袁家河上游有一个夹马洞水库发的电,大家形象地称其为是“三求”电站,即“关点水满求了、放点水干求了,用下灭求了。”偏远的群众都还是用的桐油灯。
 
    官山镇的不少干部说,在1999年前,提起官山,给人的印象就是山大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留不住干部,留不住老师。小伙子难找对象,姑娘纷纷朝山外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