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得明眸献青春 ——许玲完成首例显微镜下白内障摘除术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8年3月18日9:43 文章编辑:芳芳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3月18日讯(李显)在荆楚大地上,活跃着一批知名的专家、教授,他们以培养医学人才、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悬壶济世,仁心仁术,展示了厚德济世的大医情怀。他们中间有10多位在国内学术团体任职,有140多位在省内学术团体任职,有50多人在各级各类杂志任主编、副主编及编委,绝大部分担任市内学术团体的主要领导职务。这些专家不仅在各学术团体中具有影响,而且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患者的爱戴和追随。为提十堰市及太和医院在国内的知名度、美誉度,涂上了浓墨重彩之笔。

太和医院眼科许玲主任

    “做一个让病人放心的眼科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孜孜不倦的好学者,眼科学的发展很快,不及时学习,就掌握不了最先进的技术,就无法为患者服务”。这是太和医院眼科许玲主任长期以来对自己的要求。
 
    许玲原在随州市二医院儿科工作,1985年她来到太和医院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她不得不放弃早已熟门熟路的小儿科,转攻眼科学。
 
    她心里明白,留给她‘上手’的时间并不多。为了迎头赶上,她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她把所有能找到的“眼科学”著作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摸熟。她的眼睛时刻紧盯着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从不放过一个向他们求教的机会。一年以后,她的业务已经相当熟练,可以独立带教了。
 
    工作上手以后,她依然保持着这份孜孜不倦的好学心态,1989年她得到了一个到同济进修的机会。在同济医院,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欠缺,苦学一年后,她又到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那里有当时全国唯一的“世界白内障人工晶体培训中心”,在这儿,她初步掌握了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
 
敢于创新“改革者”
 
    在太和医院眼科,许玲主任还有一个称号——“改革者”,大家都说,别看许主任面相上一幅斯文秀气的样儿,但骨子里,她可是个敢于革新、不惧风险的人,眼科人的这种印象是建立在眼科那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特殊手术上。
 
    1991年,许玲完成眼科历史上第一台显微镜下白内障摘除术,实现了眼科显微镜手术“零的突破”。从此以后,眼科手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肉眼视野范围下的手术变成了显微镜下操作。
 
    做为第一例显微镜下手术的主刀者,许玲当年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1991年的时候,眼科还没有专门的显微镜设备,唯一的一台是临时从外科借来的。这是一台简陋的国产显微镜,视野度并没有达到眼科手术需要的水平,再加之当时的条件所限,手术室里所用的灯还只是普通的照明灯,亮度也不够。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一般人都会权衡利弊,会选择退缩,但许玲没有放弃,做为医生,她更多的是考虑到病人的病情实在耽搁不得。她在同济进修学的就是显微镜下手术,在现在这种状况下,她责无旁贷。
 
    下定决心后,她开始为手术做准备:为保证手术成功,她一连几天都在摆弄显微镜,终于在最短的时间把镜子性能摸熟了;为了照顾亮度,许玲主任与手术室商量,在术前把手术室内所有能用来照明的设备都搬来了,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眼科历史上第一台显微镜下白内障手术取得了成功。
 
    显微镜下手术很快在太和医院眼科“遍地开花”,太和医院眼科也成为十堰市最早开展显微镜下眼科手术的医疗机构。
 
敢担责任的好医生
 
    许玲做为一个眼科医生,她的心中有一个信念:救眼就是救命,为了救命,必须做一个敢担责任的医生。
 
    2003年的一天,眼科住院部前,躺着一位年过五旬的女患者,患者来时双手抱头,双眼紧闭,大声哭喊着“头痛,头痛”,一旁的儿女束手无措,只有陪着默默流泪。据患者丈夫介绍,他们是千里迢迢从陕西那边赶到这里求救的,当地的医院只说是青光眼急性发作,因为患者眼压太高,医院都不敢收治。他们实在没办法了,就只好到太和医院试试。
 
    许玲得知消息后,立即仔细为患者做了一次检查,她发现患者的眼压高达60—70mmHg,这是典型的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朕兆,病人耽搁不得了,必须马上收治入院。
 
    病人住院后,药物很难控制眼压,手术的风险很大,继续拖下去有失明的可能,马上手术有术中大出血的危险,许玲等花费了大量心血,查阅了许多资料,甚至整夜都在思考手术方案,她把各种方案进行了通盘考虑,又逐一权衡了利弊得失,在同事们的协助下,许玲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例手术。
 
    一个月后,患者的视力从0.04上升到0.4,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事后,患者家属送来一面锦旗,上书“敢担责任的好医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