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医疗队员讲述的亲历四川地震一线的故事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频道 发布时间:2008年6月5日11:23 文章编辑:青山
我市医疗队员讲述亲历四川地震一线的故事——
 
让生命在执著中延续
 
讲述者:我市医疗队队员、太和医院创伤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赵猛
 
    带着手术器械、材料、药品,跋涉千余公里到达重灾区之一的德阳什邡市时,已是次日凌晨4点。街道上没有电灯,隐约有马灯闪烁。被那阵剧烈的晃动之后,此时,所有的住所已不见人影,他们第一次暂时告别多年来温馨的小屋,茫然地坐在空地上或聚集在帐篷里,谈论着魔鬼般的地震、废墟、生命,等待着命运的安排,更希望奇迹的发生。
    本以为一到什邡市医院马上就可进行手术、抢救伤员。但该院的住院楼己成危房,接近垮蹋,不能使用。就是这个5月12日上午刚通过验收的门诊大楼,如今已是支离破碎,裂纹满墙。一百多名伤员均拥挤在门诊大楼前一块平地上的救灾帐蓬里。仅能进行输液、换药等最简单的治疗。
            帐篷里骨科手术的“主心骨”   
    没有手术室怎么能开展工作呢?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将帐蓬进行改装,增加消毒次数,建成了帐蓬手术室。没有麻醉机、监护仪、消毒锅、手术器械,解放军官兵及志愿者立即组织“敢死队”,在余震间隙到随时有倒塌可能的医院住院大楼七楼,把相关设备搬下来。特殊时期的“帐篷手术室”建成了三间,两间进行无菌手术,一间进行污染及感染手术。
    虽然武汉等多家医院亦派了骨科医生,但我作为全医疗队唯一的骨科教授、主任医师,与什邡人民医院的骨科同行一道进行的每日例行查房中,逐渐成为创伤骨科危重病员救治、是否转院、治疗方案、手术安排的主心骨。
            地震中手术也要追求美观   
    5月16日十点多,刚刚结束查房,来了一名14岁的中学生,她来自湔底镇,大地震来临时位于二楼的教室,是班里少数幸存者。经检查发现她右小腿一皮肤挫裂伤达3X15cm创面,因为伤较轻,一直在当地卫生所仅以每日消毒处理,现伤口周边己有炎症。保守的做法是行植皮术,但会形成供、受区两处明显的瘢痕。为了美观,我决定用事先准备好的具有抗感染能力的美容缝合线,予以清创直接缝合术。再加上完美的局麻,整个手术过程患儿无丝毫痛感,术后伤口对合良好。5天后患儿外转前伤口无任何感染,相信将来仅会留一条若隐若现的线形瘢痕。我们的工作不仅治好了伤病,还减轻了患儿的心理负担,满足了她爱美的心理。
          伤员术前进食,差点难了医生
    5月16日下午,我们在近百名伤员中挑选出在相对简陋条件下最适合的手术治疗的病例。一髌骨闭合性骨折伤员被选作了“帐篷手术室”的首例骨科手术对象。但是又得知该患者中午还喝了半听牛奶。而在事前护士曾反复嘱咐患者术前要禁食禁水。在正常情况下,为安全起见,这个手术必须停止或延迟手术。但我院麻醉科秦成名教授为患者进行了高难度的低风险的股神经阻滞术,麻醉效果良好,为成功手术提供前提。我与其他两名骨科专家一道,为伤员实施了标准的“张力带内固定术”,手术进展非常顺利,术后病人膝关节伸屈可完全正常。这天我们还进行了两例锁骨骨折手术。较幸运的是,这天有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在手术前的上午,未影响手术正常进行。
          科学判断,避免了一次群体恐慌
    5月16日晚,从重灾区蓥华镇的山区来了一名叫陈德均的35岁病人,她是在地震时被滚落的巨石砸断左手腕并被泥土部分掩埋致伤。被家人救出后因山路中断,一直未进行任何治疗,后被部队送到我门的手术棚。检查发现左前臂不全离断伤,两边骨折端均骨外露、发黑,局部高度肿胀、创面感染严重。由于在前一天的成都己经发现了气性坏疽病例,为此,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与卫生部还联合发出了紧急通知,提出了要从严消毒、隔离等一系例规章制度。一个这样的烈性传染病人将危及全院伤员的生命。由于什邡市人民医院检验设备毁坏,连血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都不能进行,更无法对创面分泌物进行革兰氏染色这项对判断是不是气性坏疽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检查。我凭着处理大量感染病例的丰富经验,根据肿胀虽重但无捻发音等皮下积气征;局部感染虽重,病程已满4天,但全身中毒症状轻,判定为气性坏疽可能性极小到基本不可能的程度。认为必须截肢,并要尽快进行,手术室要设在远离普通病人及普通手术室外的偏远角落地带,手术用具尽量用一次性的,连同截下肢体严密消毒、密封、焚烧,术后要用针对气性坏疽的敏感抗生素。上述方案被迅速而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术后第二天、第三天的连续观察,患者逐渐好转,疼痛减轻,伤肢肿胀消退,伤口无明显感染,排除了气性坏疽可能后转他院治疗。这件事的果断判断,因避免了过度恐慌造成全部病人转移、隔离,大范围不必要消毒等而受到当地政府的感谢,并得到了同行们的由衷称赞。
          手电筒照明,近乎跪着做手术       
    5月17日是最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由于对全院患者有了基本了解,并确定了初步治疗方案,骨科查房分两组进行,但每组仍有近50名患者。连续两天晴天,气温骤然升高。下午2:30,我们不顾帐篷中40℃的高温,按分组给一名多发骨折的病人做了三踝骨折的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没有无影灯,只有手电筒;没有凉爽的空调,只有密不透风的酷热;没有电动钻,只有手摇钻;没有升降床,只有半弯着腰或跪着操作;没有多的助手,仅靠护士帮忙……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仅半小时就快速漂亮地完成了踝部手术,并亲自给患者打了石膏。
        为被埋119小时的伤员做整形美容术
    5月17日晚上,被废墟埋了119小时的病人周志送到医院时几近休克,我们迅速和其它各科专家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病人多发外伤并鼻翼及鼻小柱严重撕裂伤,明显影响了其面容。我们待其全身情况好转、病情稳定后为他做了清创手术,并用精湛的整形美容技术给他做了鼻部Ⅰ期美容缝合术,术后外观完全恢复了正常,在保全了伤员生命的同时满足了其自尊的要求。几乎在同时,重灾区红白镇的山区又转来一小腿开放性骨折合并极重度感染的36岁女性患者,她的腿是在试图逃离住房时被倒塌的屋梁砸断的。因山体大面积滑坡,无法外出,直至第六天的上午方被一批志愿者抬出。该患者小腿极度肿胀,稍微活动后即有大量脓液自长约15cm的不规则伤口内流出,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并骨外露。大腿亦肿胀并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在场的专家都认为自大腿截肢是目前状态下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患者就是不同意截肢。原来在这次地震中,她的丈夫遇难,子女年幼,她担心无法抚养子女。于是我开始做思想工作,告诉她,香港爱国商人李嘉诚先生承诺为灾区每一位截肢伤者终身免费提供假肢。经过多次沟通,她终于同意手术。避免了继续耽误致严重全身感染而危及患者生命的危险。
         胡总书记来什邡,医疗工作解困惑                           
    5月18日,我们陆续接受的病人中多半出现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征象。气温继续升高,帐篷外异常炎热,我们在此前查房时拟定的三台大手术若执意在帐篷手术室进行不仅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还会因病人大量出汗致术中出现意外的可能。骨科专家组讨论后决定白天仅做小手术,暂停大中手术,后者改在夜间进行以降低风险。
    这一天,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什邡市,提出“抗震救灾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正处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要求“全力抢救伤员生命,医治群众病痛,确实保障灾区医疗急救物资供应,及时将部分能够安全转移的伤员送到外省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救治,同时要确实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胡总书记的讲话,破解了当时条件极差情况下医疗工作方向的困惑。当地政府与救灾指挥部、卫生部在当天就发出通知,为确保疗效及医疗安全,暂停在条件差的手术室进行择期手术、大中型手术,无正规病房、正规手术室的医院,病员以外送为主。根据上述指示,我们与当地医院医生一道,对全院病员及后来随时转诊来的病人进行分类,确定转诊的先后秩序,做好病人伤肢的有效固定,确保病人安全及相对舒适的转运。
         在6.4级余震中护送伤员大转移
    5月25日,根据安排,我与其他医疗队员一道,护送了250多名伤员自德阳到长沙以进行更好的医治。我们针对前两天某地转运病员时,一重伤病员途中抢救无效死亡的事故教训,认真查看每一名患者,将两名特别危重患者列入就近转运到成都的转运队伍,消除了隐患。途中定期巡视,及时处理患者的病情,并对三名子女均遇难无陪伴亲属的60多岁的老人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全部病员安全移交后,连夜返回什邡。
    25日16点30分左右,在德阳火车站协助向车厢内搬运伤病员时,离此地约100公里外的青川突然发生了最大一次的6.4级的余震。剧烈的摇晃使人难以站立,巨大的火车及站台建筑物亦剧烈晃动。我们同护送病人的解放军战士一道,没有一个人后退与躲避,都尽快将伤员抬送到相对安全的火车厢内。余震历时约3分钟方逐渐停止。大家终于为19日以来抗震救灾指挥部一直预报而一直未来的较大余震的终于到来且未造成大的损失而庆幸。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