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70年 武当铜像归故里

★ 当前位置: 首 页 >>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专栏 >> 武当新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7月29日8:21 文章编辑:青山

《十堰日报》记者李平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搜集战备物资,将武当山一批铜像从汉江水路运输,欲运到重庆制造兵器。由于战事吃紧,其中部分铜像流散于陕西安康。1987年,我市文物部门经过多方努力,迎回了46尊铜像;2008年6月21日,另外6件国家一级文物也踏上了 “回家”之路。
  抗战时期,几十尊“老爷”被运走
  2007年7月,市党史办决定对抗战时期武当山文物损失情况进行调研,市文体局接受了这一调研课题。课题组成员首先查阅资料,后找到原武当山文管所所长刘鹏轩了解情况。刘鹏轩是离休干部,参加淮海战役后转业回乡,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72年调到武当山文管所工作。刘鹏轩告诉调研人员,他在文管所工作期间,听一位叫毛顺发 (1995年羽化)的老道人讲,抗日战争中,武当山有一批 “老爷” (铜像)被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 (在草店周府庵)用马车拉走了,少说有几十尊。当时,国民党军队士兵说拉到四川造炮弹,听说后来有一些被运到陕西安康附近的一个庙里,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 “老爷”没有运到四川。
  一位叫严宗杰 (1987年羽化)的老道人也对刘鹏轩说,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驻军毗邻武当山的老河口市,该部陆军炮校驻武当山。陆军炮校转移时,为搜集战备物资,将武当山遇真宫、元和观、太子坡等宫观里大部分铜质像器拆下,由炮兵16团用40辆马车将约千件铜像运到重庆兵工厂。为方便运输,他们将部分文物在陕西汉中地区冶炼熔化。有两位武当山道人获得了一船未来得及熔化的铜像,往回运输走到安康时,因日机轰炸,船停江边时被安康水上监理所发现,扣下了文物,放置在安康民众教育馆。1946年,武当山道人筹钱准备到安康把这批铜像运回来,谁知前往安康的途中,沿途都有部队打仗,武当山道人没有运成,只得返回。
  1987年,首批46尊铜像移交
  解放后,安康地区成立了中心文化馆,铜像又搬运至该馆内。安康文化部门一方面接受了民众教育馆的文物,一方面四处收集散失在该地区的武当山文物,使得这部分武当山文物得到妥善保管。
  1983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保存铜像的仓库被洪水淹没,铜像沉没江底。洪水过后,文化干部从淤泥中清理出了铜像。经过数十年的风雨,此时铜像只剩下了46尊。
  1984年,安康成立博物馆,这批铜像受到社会和群众的普遍关注,博物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次巡展,但由于博物馆没有库房,铜像被寄存在外单位的库房内。
  早在1973年,就有武当山老道士提出,应该把流失在外的武当山铜像请回武当。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并未成行。1978年,中央有关领导视察武当山,此提议被汇报给首长,首长表示支持。
  经过几年的努力,1984年底,国家文化部、文物局电告陕西省文化厅,商议返还武当山神像事宜。当时的郧阳地区文化局和武当山文管所立即派人赶往陕西接洽。经过多方努力,1987年元月17日,安康地区各级领导和文物部门本着 “友谊第一、武当山文物应回武当山”的原则,将保存基本完好的46尊铜像移交给武当山文物管理所。
  2008年,流散70年的6尊铜像“回家”
  几十年来,安康市文化文物部门不遗余力地搜集散失在该地区的武当山文物。时任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博物馆馆长的李启良对流散在安康的武当山文物一片赤诚,几十年来四处寻访,收集到3尊真武坐像、1尊灵官像、1尊周公像、1尊桃花像,后经专家鉴定,这6尊铜像均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桃花像在该馆公开展出,其余5尊放置在该馆库房。2007年8月,我市文体部门得知安康市博物馆现存6件武当山国家一级文物,遂向时任市委书记赵斌、市长陈天会分别作了汇报。两位市领导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让流散在外的武当山文物“回家”,争取在新博物馆建成后展出。随后,我市文物部门向省文物部门作了汇报,请求协调此事。当年10月17日,湖北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请求协调陕西省安康市博物馆馆藏真武坐像等6件武当山流散文物回归我省。省文物局负责人说,6件文物原本就属于武当山道教宫观,回归十堰将更能体现文物的价值,并发挥文物的作用。

    2007年11月8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给湖北省文物局回函,同意两省文物局协调文物调拨。2008年6月21日19时23分,历经战火、饱受沧桑的6件武当山珍贵文物终于回到故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