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湖北民歌之乡――房县门古寺镇专栏 >> 新闻报道 >> 正文
建立农村合作社 转变方式兴产业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4月9日7:4 文章编辑:吕正
建立农村合作社   转变方式兴产业
房县门古寺镇党委、政府
 
    食用菌产业是房县门古寺镇招商引资的农业企业项目,也是门古寺镇“林畜菌烟富民”战略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我镇改变了传统的耳菇栽培模式,以高效循环利用耳菇林资源为重点。探索推广了“柴—沼—菇”生态种植模式和“椴木黑木耳—袋料香菇—袋料金针菇—机制木炭”资源循环利用高效栽培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同时引进福建客商,兴办高效栽培示范基地,组建了森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房县门古寺镇袋料食用菌产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方式,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2009年发展到15个村,480户,200万袋,实现产值 1200万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400元,实现出口创汇300万美元。
    一、转变观念,谋求发展
    门古寺镇山场广阔,森林资源丰富,耳菇林面积达22万多亩。长期以来,农民依靠丰富的耳菇林资源,大力发展椴木食用菌生产,曾经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耳菇林资源传统种植模式,增值空间小,资源利用率差,对比效益低,食用菌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在新的形势下,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传统的食用菌椴木栽培方式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并且与退耕还林政策相违背,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群众快速增收致富,唯一出路就是转变生产方式。经过广泛走访调查,全面对比分析,镇党委、政府将发展目标锁定在节省资源一半以上、增加产量70%左右,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袋料生产模式上。为此,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袋料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每年召开食用菌产业专题会议,及时研究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统一全体干部思路,坚定全民发展信心,掀起了袋料食用菌发展的热潮。观念一变天地宽,原来的资源限制下日趋衰退的老产业,在新型栽培方式的推动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宣传引导,促进发展
    沿袭了一千多年的食用菌传统栽培模式在广大群众头脑中根深蒂固,加之袋料生产模式工序繁杂,技术要求严格,一次性投入较大,发展初期,很多群众对这种新的种植方式将信将疑,种植积极性普遍较低。为了增强群众发展信心,尽快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我们着力加强宣传引导,竭力消除群众顾虑,促进食用菌产业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一是在宣传动员上下功夫。在公路沿线、村口场院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在适宜发展袋料食用菌的村级逐户发放宣传手册,提高群众知晓率,营造产业发展氛围。以村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详细介绍袋料食用菌生产的可行性及其资源消耗少、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且与粮食生产季节错开,可实现粮、菌双丰收、两不误等优点。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群众认识明显提高,不少农民主动与村干部、镇领导联系,询问有关发展政策和种植知识。二是在释疑解惑上下功夫。为了进一步消除群众发展顾虑,引导树立发展信心,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部分村干部和农民代表前往栽培技术成熟、条件和本镇相似的河南西峡学习考察,在亲眼目睹了外地成功的栽培方式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后,学习考察人员打消了顾虑,消除了疑惑,坚定了信心,回家后,纷纷进行生产筹备,紧锣密鼓地组织生产。当年,全镇就有5个村250户农民进行了食用菌栽培。三是在典型示范上下功夫。鉴于部分农户在过去黄姜等产业调整中遭受损失导致“只心动,不行动”,镇党委、政府重点扶持各村事业心强、能吃苦耐劳的农户先行发展,通过培植典型、现身“说教”,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带动食用菌产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2004年全镇有示范户20户,2005年发展到30户,2006年扩大到100户。月日湾村黄德绪去年发展袋料食用菌5000袋,纯收入2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种植户达到80多户,食用菌成了该村的龙头产业。
    三、依托龙头,带动发展
    龙头企业是实现市场对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生产风险的重要保障。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这一环节,坚持以市场化为主导,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之路,带动了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创优环境,引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为了引进食用菌龙头企业,推动产业提速发展,镇党委、政府在投资环境建设上狠下功夫,最大限度地为业主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真诚的服务态度赢得了业主的信赖。2003年秋,在镇领导“三顾茅庐”感化下,福建老板郑政寿落户门古寺镇。考虑到业主人生地不熟,办证不容易,镇主要领导亲自到县有关单位代办证件,短短半天时间内,在投资商没跑一步路的情况下,为其办完了全部手续,使其很快开张营业。郑老板非常感动地说:“这么高的效率,这么好的服务,我一定在这里扎好根,与农民共筑致富路。”2006年春,郑正寿注册成立了“森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镇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森飞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为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先后投入120多万元,改扩建公司设备、厂房等设施,使该公司成为拥有出口资格的乡镇企业。目前,拥有生产厂房9间,100吨冷冻库一座,接菌室、培养室、储存室等功能室400余平米,切片机、粉碎机、烘干机、装袋机等各种生产设备20余台套,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对食用菌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二是优化模式,推进产业经营。紧紧依托龙头企业,以村为单位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并以此为纽带构建了“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严格兑现“三提供一回收”(公司向菌农提供菌种、技术、加工机械、保护价回收食用菌产品)发展承诺,农户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生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2004年,香菇出菇时阴雨绵绵,行情持续低迷,香菇无人问津。为了减少农民损失,镇党委、政府积极与森飞公司协商,以高出西峡3~5角的保护价进行收购(由于来不及烘干,森飞公司仅倒掉腐烂菇就达16车),有效避免了一场食用菌伤农事件,从而更加坚定了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2005年,全镇袋料食用菌发展到20万袋,2006年扩大到60万袋,2007年达到130万袋,2008年达到200万袋。三是开拓市场,扩大出口需求。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必须拥有广阔的市场。过去,菌农坐等贩子上门收购,销售渠道狭窄,产品难以售卖。为此,镇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森飞公司在深加工上做文章,主动协助拓宽销售渠道,奋力进军国际市场。经过不懈努力,森飞公司与境外6家客商建立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全市唯一拥有出口资格的乡镇企业,食用菌畅销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2006年出口创汇145万美元,今年预计创汇300万美元,实现了由“以产定销”到“以需促产”的转移、由过去周边市场向现在海外市场的跨越。如今,菌农再也不为没有销路发愁了。尝到甜头的东河村民石义德由衷地说:“现成有贷不愁卖,价格不担心,去年我发展了1万袋,今年达到1.5万袋。”
    四、优化服务,激励发展
    优质的服务是生产顺利推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镇党委、政府突出抓好各项服务工作,为袋料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一是突出抓好技术服务。袋料食用菌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科学种植是成功的基础。为确保菌农全面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镇党委、政府高薪从河南西峡聘请了6名技术指导员,将其分派到各相专业村,分期、分批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食用菌领导小组对培训质量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同时,镇党委、政府与技术人员签订了保证菌袋成活率95%、生物转化率85%的技术承包合同,实行效益与资金挂钩,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性进一步增强,常年蹲守在菌棚,指导菌农严把装袋、灭菌、接种、发菌、越夏、出菇等技术难关。发展袋料食用菌生产的第一年,全镇袋料食用菌成活率达到98%,生物转化率达到90%,栽培技术得到了华师大教授的好评。在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员作用的同时,着力建议健全镇、村技术服务网络,开通咨询服务专线电话,对食用菌生产进行全程式跟踪服务,有效避免了不懂技术不增产现象发生。二是突出抓好资金服务。袋料食用菌生产资金使用集中,一次性投入较大,为了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难题,镇党委、政府积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联系,动员镇、村干部为有发展实力的菌农提供担保,仅今年就协调袋款20多万元,镇干部为30余户菌农提供了担保服务,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三是突出抓好配套服务。为了减少菌农投入,镇政府先后投入资金20多万元,购置粉屑机11套、蒸锅12口,分发到各村,无偿交付菌农使用。镇政府出台了《门古寺镇关于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定》,同时联合森飞公司出台了“153”奖励措施,即出售食用菌达到10000元奖1000元、8000元奖500元、6000元奖300元。月日湾、胡家街、项家河等村为鼓励农民发展食用菌,出台每发展1袋奖5分钱,村委会在外地租赁机械、蒸锅无偿提供给菌农使用等措施。通过政府推动、企业拉动和干群联动,不少群众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打算,在家一心一意地发展食用菌,使食用菌成为了全镇农民名符其实的“摇钱树”。今年,预计袋料食用菌种植户户平收入1.4万元,远远高于全镇8500元的平均水平。
    通过政策拉动,干部推动,利益驱动,龙头带动,菌农的栽培技术、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食用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十堰新闻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版权所有,所刊稿件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