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综合分类信息 >> 人物风采 >> 正文
太和医院享誉鄂西北的中医名家——朱奎华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8月17日6:34 文章编辑:吕正

    朱奎华:太和医院中医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十堰市十大名中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擅长诊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对于脾胃、肝胆、疼痛、慢性低热等疾病的诊治有卓越的疗效。
 
    采访朱主任是临时起意的。笔者曾因为其他事情采访中医科现任主任谭华儒教授,注意到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这个年代,当医生不要整太多有的没的,‘做个好医生’就是我们医生毕生最实在也是最崇高的追求,这个传统是我们中医科朱奎华教授从医30多年秉持的信念,他用言传身教为我们中医科树立了榜样。”
“做个好医生是我人生的追求”
    “做个好医生”,非常朴实却又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在充斥太多豪言壮语的今天,能触动我们内心的反而是一些简简单单的话。因着这句话,笔者动了采访的念头。
    在太和医院中医科办公室,我见到名誉主任朱奎华:一身干净、熨烫整齐的白大褂,清瘦的脸颊上挂着温和的笑,极符合人们心中对名中医的想像。在采访中,笔者发现,朱主任特别爱跟人唠叨患者的那些事儿,几乎很少说自己。整个采访2个多小时,他说的多是患者,对于自己的经历,他只简短地说:郧西人,1977年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来太和医院,做了8年门诊,1985年成为中医科第一批主治医师;对于自己取得的荣誉,他更是闭口不提。有同事插嘴告诉笔者,之前的十堰市十大名老中医评选,他是其中一位。他笑了,只说:长期以来,我只把做个好医生做为目标来努力,荣誉是身外之物,这么多年,我在从医路上走得比较顺,这要感谢我的患者,感谢他们的理解、 尊重和配合。关于中医治疗,朱奎华谈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诊疑难杂症,二是治疗癌症。
中医确诊疑难杂症:观察仔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才是重点
     第一位患者是太和医院中医科刚刚开设病床时收治进来的,他得的是膀胱癌。在22年前的医院,以当时的行医条件,这种长在腹腔壁上的恶性肿瘤很难被发现,病人在十堰市各家医院转来转去,没有确诊病情,出血情况也没能遏制。无奈之下,家属把病人转到了太和医院中医科。而当时还年轻的朱奎华担任着住院老总这一职务,因为从其他同行哪里得知这是个“转过几次院连病情都没弄明白”的老大难病人,年轻气盛的他决心试一试。
    身为中医,他明白,要弄清疑难杂症,最实用也是最笨的方法就是:仔细关注病人的衣食住行,从细微中发现端倪,从而找到病根。他暗暗留心这个病人,吃饭、穿衣、走路,甚至病人在家属搀扶下去上厕所,他也不忘叮嘱家属留意有何不对劲的地方。当然,考虑到病人的情绪,这一切都在暗中悄悄地进行。一个星期的放大镜式的观察让年轻的朱奎华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病人在侧身时,似乎有些艰难,总是不自觉捂一下腹部。就是这个被忽视的细节让他考虑到一种可能性,后来的检查结果也确实证实了他的诊断:膀胱癌。
    这样的结果让当时年青的朱奎华心情异常沉重。他难以想像病人家属知道病情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病人的哥哥专门找到朱奎华医生,向他表示感谢,他感到惊讶,因为在他看来,做为一个医生,在明知道病人病情的情况下,却没有能力救治病人,就是做医生的失败,更何况,这是自己接手的第一个住院病人。但那位哥哥的话让他释然:“朱医生,你不用自责,我们早就猜到我弟弟的病是好不了的,但我们只是想要一个明白话,死也要死得明白啊,不能糊里糊涂地就这样让他走。要不是你这么耐得下心,我弟弟的病恐怕还搞不明白,你是个好医生,我们转了这么多家医院,知道他的病是没有指望了,到这种地步,我们最需要的反而是个细心的医生,搞清楚病情,好歹有个交待,可惜我们失望了太多次,这最后一次终于让我们碰上了你,看得出,你是真心实意在为我弟弟着急,要不然你不会这么下力注意他,谢谢你了。”这是朱奎华接手的第一位住院病人,这也是他第一次从住院病人家属口中听到“谢谢”两个字,尽管以后这声谢谢又从很多人口中说出,但唯独这声谢谢让他铭记,因着这声谢谢,他第一次有了信心,中医并非不能确诊疑难杂症,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还要加上观察仔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病因,给患者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中医治疗癌症并非梦想
      市日杂公司有一位胃癌患者,7年前,检查出癌症,当时病人已经有50多岁,上有80多岁的老母,下有年仅13岁的小儿子,大儿子儿媳又刚刚下岗,全家人的生活一时都要靠他的工资维持。正是这个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偏偏做为支柱的他又患上了这种病,这无异是雪上加霜。
    在借遍了全部亲朋好友后,他终于被推上手术台,但手术台上的意外再一次让这个家庭陷入绝境:本已控制好各项生命指标的病人因为恐惧和紧张,在手术台上突然血压升高,这样的结果让医生不敢再为他做手术,于是他又被推回了病房。
    失去了手术的机会,难道就只能等死吗,怎么办呢,一家人商量了半天,决定找中医碰碰运气。在中医科,他们找到了已经担任科室副主任的朱奎华。在告知亲人病情的同时,也委婉地说明了家里的情况。
    了解到这一家人难处后,朱主任答应他们,想办法用最便宜的药、花最小的代价、挽救病人的生命。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查看了前辈同行们治疗此病的资料,他为患者精心调配了丸药,为了省钱,他用的都是最便宜的中药。为了保证疗效,朱主任把药品带回家,亲自煎药,他没有忽视每一个可能对药效有影响的细节:药品在煎熬前的浸泡时间、每一种药品的用量,煎药的火候等等,药煎好了,他还要动手把它配制成丸药,这是个很复杂的工作,但是朱奎华心中明白,对于这个已经负债累累的家庭来说,他们能负担起的恐怕只有这种不到五毛钱的丸药了。
    在以后的七年时间里,朱奎华主任一直为这位病人配制丸药,病人每年都到中医科来检查,有时也住一个星期的院,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吃着朱主任配制的丸药。如今,整整七年过去,没做过手术的病人依然活着。前不久,电视台去采访发现,病人的生活质量不错,如果不是每天坚持吃中药,几乎与常人无异。
    在记者的摄像镜头下,年过花甲的病人精神很好,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病这么多年多亏了太和医院中医科的朱奎华主任,朱主任真是个好医生啊,这么为我们一家着想,中药也有贵的,但他用的药都选的是疗效好的便宜货,只有这样,我才能一直坚持治疗,要是当初他用一味贵药,这7年,我们是绝对负担不起的啊。”
    电视台播出这个节目的时候,朱奎华主任正在看报纸,是老伴儿喊的他,听到病人在电视里的赞扬,他的心动了一下,他想起了自己接手的第一个病人,因为那个病人,他才把“做一个好医生”当作人生一个奋斗目标,如今10多年过去了,知道病人生活得很好,而且依然那样评价自己,他的心格外踏实,他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奋斗的目标没有错。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做为一名医生,还有什么样的荣誉比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更重的呢?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朱奎华主任从未把自己当成了不得的“大医”,他只想“做个好医生”。但是,他30多年如一日努力“做个好医生”,这份做好医生之心,谁又能说这不是药王提倡的“普救含灵之苦”的“大医”应走的路呢?(作者:李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