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打造鄂西北文化产业强县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日8:40 文章编辑:耕夫
竹山县委书记   佘立柱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关键就是要立足县情,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文化体制机制的建设上,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产生一批跨行业经营,有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使文化管理体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竹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康熙字典》等历史典籍记载的女娲补天圣地、上庸古国都城、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和“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的故乡,也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境内有十分丰富、别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有以“女娲炼石补天传说”和古庸国都城遗址为特色的远古文化;有以“秦巴民俗馆”为缩影的承东继西、融汇南北民风民俗的秦巴地域民俗文化;有以堵河源生态保护为内容的原生态文化和以武陵真源探幽为代表的隐逸文化;有以余曼白、袁白涛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有以“竹山高腔”,“竹山牌子锣”、“宝丰彩船歌”、“官渡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有以“十星级”文明创建为载体的现代文化。
    近年来,竹山县积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高姿态做好文化文章,致力于培植壮大文化产业。通过发掘女娲文化、茶文化、宝石文化,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女娲暨宝石文化节和四届圣水茶文化节等一系列大型节会,通过以节会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签约投资数十亿元,吸引了大批客商前往竹山投资置业,带来了资源开发、产业调整、工业崛起系列联动效应,彰显出了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潜能,实现了经济为文化发展做根基,文化为经济跨越作支撑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竹山十分注重对“精神高地”的占领,既关注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又努力让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多渠道整合政策和资金,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及多功能演播大厅,新建、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建成“农家书屋”191家,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9万户,基层群众精神家园和精神阵地得到极大夯实。成功举办十堰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五届鄂渝川陕毗邻县(区)篮球赛、连续5届女娲文化旅游节、3届“秦巴民歌大赛”, 女娲文化、上庸文化等地域文化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形成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竹山精神,深入开展“十星级”精神文明创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竹山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建设文化强县,壮大文化经济,必然要加快发展相关文化产业。虽然我县的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同全市其他县市区相比,我县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前全球步入后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文化产业作为“黄金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柱。
    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县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竹山将立足县情,扎实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用好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形成地域文化名牌,努力打造鄂西北文化产业强县。
    一、坚持以改“兴”文,建立运转有序的文化发展体制
    改革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改革的目的是发展是繁荣。竹山作为文化欠发达地区,要建设文化产业强县,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将按照“六个坚持”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扎实推进文化领域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蓬勃生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对艺术团、报刊等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改革,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分配机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实现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切实解决缺阵地、缺队伍、缺人才的问题。扎实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有影响、有市场的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文化精品。
    二、坚持以文“惠”民,构建功能齐全的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建设的归宿点在于其社会效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就更加突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使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惠及人民的事业,让文化建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将立足文化惠民工程,突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收看、收听广播电视、读书看报、鉴赏公共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权利。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县城文化园、群艺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家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
    三、坚持以文“化”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行动。近年来,竹山扎实推进文明县城创建、创新开展十星级系列评选活动、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创建卓有成效,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处于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特殊时期,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社会上也存在着诸如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建设文化产业强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将充分借助文化改革的有利契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于各种各样、有声有色、有形有状的文化活动中,贯穿到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时代主旋律。坚持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导作用,引导广大文艺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庸俗、媚俗、低俗之风,通过制度规范、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引导文化产品创作者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原则,突出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功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建设富裕和谐文明幸福家园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群众生活的全面融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以业“强”文,加大力度培育支柱性文化产业
    当前,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生产能力大为提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活跃公众文化消费,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积把使竹山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坚持文旅一体,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抢抓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机遇,深入研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问题,把竹山富有特色的文化融入丰厚的旅游资源开发之中,将文化的一些精品变成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变成一批文化精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充分发挥竹山的地域特色文化优势,开发堵河文化、女娲文化、庸巴文化、“十星”文化等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以文化彰显旅游的独特魅力,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着力深化文化品牌创建,认真做好文化品牌的论证、筛选、申报、宣传、节会策划等工作,提高我县文化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提升竹山旅游的美誉度。进一步繁荣竹山高腔等文化演艺业,发展好堵河奇石、根雕、盆景等工艺美术业,提升地方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层次。提高“女娲文化旅游节”举办水平,着力打造全省知名的节会文化活动品牌。依托“竹山新八景”和“十大美丽乡村”,开发一批人文旅游、库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以女娲山、圣女峰、桃花源、堵河源、圣水湖、女娲天池六大景区建设为重点的精品旅游景区,用“大文化”包装“大旅游”,加强与神农架、大九湖和重庆巫溪的对接合作,加快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山一江”精品旅游线路,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
    加强项目招商,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具有相应的产业载体。竹山的文化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迅速突破,必须借助文化项目招商,以项目塑造地区文化品格,以招商助推项目的落实和产业的发展。我们将加大文化项目的筹划、包装和落实力度,进一步研究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用地优惠、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行有力扶持,促进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实施。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利用女娲文化旅游节和文化论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地引进知名文化企业,争取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签约;认真研究土地使用、金融支持等政策,培植壮大一两个本土重点文化企业,推动和鼓励企业建设一批休闲、餐饮、健身等文化项目。重点包装和建设好以女娲文化、绿松石文化为代表的国际绿松石城,加快女娲山二期工程、女娲天池、上庸旅游名镇、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建设,启动县城水体景观、武陵峡桃花源、圣水湖水上旅游项目,完成上庸、官渡旅游码头建设,创建国家3A级旅游区1个以上。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促成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和九女峰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争取圣水湖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和启动岩溶石漠化整治项目。启动中华女性文化博览园建设,加快后街和南门老街等景点的规划和建设,基本建成上庸民俗文化城、民族风情一条街、秦巴民俗博物馆和南山公园,将县城打造成集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文化传媒为一体的秦巴风情山水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一县一品”,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竹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文化大县,诸如女娲文化、桃源隐逸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以及特色堵河文化、秦巴楚交汇的地域文化等,都具有总结和发掘的价值。但结合竹山实际和市里的要求,要真正唱响品牌,体现竹山文化的主体,最可取的还是发展一县一品。而竹山的“一品”是“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我们将围绕这一品牌的打造,集中投入、集中精力,加快文化产品的创意和策划,积极开展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和命名工作,进一步繁荣文化演艺业。加强女娲文化旅游节和秦巴民歌擂台赛的策划,着力提高举办水平,将女娲文化旅游节打造为全省知名的节会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实施县城南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逐步将女娲文化向中国女性文化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