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中心 >> 正文
春风化雨润民心 ——县河镇“四心”服务加强群众工作纪实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3月8日7:19 文章编辑:耕夫
刘敬海
 
    近年来,竹溪县县河镇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新机制,搭建工作平台,健全工作网络,创新实施“四心”服务工作法,开创了群众工作新局面。在群众工作中坚持耐心、细心、诚心、真心的“四心”服务,努力提升服务群众能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耐心疏导 让群众“听得进”
 
    县河镇实施“民意直通车”工程,镇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贴近群众,与群众心贴心“零距离”沟通,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为配合谷竹高速公路建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该镇坚持既讲政策又讲情理,实行依法拆迁、温情拆迁。2010年5月,镇党委书记、镇长洪涛带领高速公路拆迁工作组的12名干部放弃节假日休息,冒着38℃的高温,对示范场的4户拆迁户开展集中拆迁。该村二组的明姓兄弟刚开始对拆迁工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搬走,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找到他们,给他们讲解国家的拆迁政策和事实道理。通过沟通,明姓兄弟终于答应当天搬离,确保了县河段高速公路征地拆迁仅用了10天时间完成了59户拆迁和190户征地任务。
  
    近五年中,该镇有潘口电站、冯家湾电站、谷竹高速拆迁三项移民涉及15村349户1400余人,三项移民三种补偿标准,面临政策差异大,移民情绪不稳的实际,该镇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作用,坚持走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路线,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移民搬迁的和谐稳定。
  
    2010年9月,该镇整合职能部门资源,高标准建设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每天由党政领导带班,安排专人值班,对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现场办公。自“民意直通车”工程实施以来,县河镇共接待了56起、109人次的群众来访,其中现场办公55起,调解55起,调解成功率95%以上。
 
细心分忧 让群众“感得到”
 
    县河镇畅通群众诉求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坚持干部下村制度和定期走访制度,让干部进村入户,通过主动与群众接触,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群众感受到暖意。
  
    小田坝村的人行桥是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和裂缝,随时都会出现危险,危及群众生命安全。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柯昌春在走访中了解这个情况后,对桥梁的损坏情况进行实地拍照取证,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争取上级部门的帮助。历时一个半月,耗资60多万元,新修建了索桥,解决了村内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该镇干部重拾“农村工作四件宝”,做“秤砣式干部”,搭起群众和政府间的沟通桥梁。
 
诚心办事 让群众“信得过”
 
    县河镇为了方便群众及时联系镇干部,在政府办公楼的显眼位置公布工作人员的相片及联络方式,同时向镇内群众印发10000张印有包村镇干部姓名、职务、联络方式的民情联系卡。
  
    2010年初,县河镇准备发展设施蔬菜,促进农民增收。一开始,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对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和销路心存顾虑。为了彻底打消农民疑虑,降低种植风险,镇政府积极联系,由政府牵头组织,与农户签订协议,算好种蔬菜的经济账,引进业主承包了示范场40多户群众的100亩土地发展大棚菜,并吸引该村劳动力在园内务工,这样农民不仅有较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种植技术。该镇的蔬菜基地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由一个业主发展到现在的3个业主投资300多万元,反季节蔬菜由100亩发展到300亩。
 
真心帮扶 与群众“合得来”
 
    县河镇党委政府在全镇开展了“五联五帮五促”活动,规定每位包村干部每年必须帮扶一户困难户,尤其要帮扶残障人员和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
  
    因病致贫的大塘溪沟村民李再秋,寒门学子明英等50多户困难户受到帮扶。大路沟村困难户周后根中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该村党员群众自发为他捐款400元和100斤大米,党员两人一组,一年来,坚持每天轮流照顾周后根的日常生活起居。在外务工的李设平捐资1万元用于村里修路也被传为佳话。
 
 
 
(作者:竹溪县县河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