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中心 >> 正文
房县门古寺镇打造文化品牌创建“民歌之乡”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4月19日8:0 文章编辑:耕夫
    十堰网4月19讯(张兴成):房县门古寺镇党委政府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文化,自2004年以来,以打造“房陵文化圈”为契机,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国家级“民歌之乡”创建工作。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制定了实施方案。镇党委成立了创建“民歌之乡”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宣传委员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单位负责人及各村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委员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对“民歌之乡”创建工作履行“指导、协调、督办考核”的职能。各村积极参与创建,圆满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并能积极为民间艺人排忧解难,镇直单位通力配合,服务创建。各村各单位分别明确了一名领导主抓此项工作。通过“民歌之乡”创建,进一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促进门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成立了门古寺镇民歌协会,吸纳60多名重点歌手。以协会组织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为大力开展民歌、民风、民俗等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活动,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宣传保护民间艺人,打造门古文化品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门古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平台。三是建立了“十户联歌制”。一般以10-15户为一个单位,构成若干个“十户联歌制”规模,每个单位推荐产生一名中心户长,负责组织开展院落民歌活动,领导协调收徒传艺,上传下达信息,推举对上参赛歌手,完成村两委交办的相关任务。中心户长重在开展活动,十户联歌制院落民歌活动每月不少于三次,重在收徒传艺,单位中现有歌手每人带徒不少于2人。
    ——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房县门古寺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受到国家、省、市级专家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大公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十堰日报、十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门古寺镇位于房县西南山区,民间艺术蕴藏量大,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中年以上的男女会唱许多古老的民歌,会讲许多民间故事,且民俗文化极具特色。这里的民歌有山号子、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待尸歌等种类;有高腔、平腔、灯歌、拉花腔、八岔腔等腔调;有的反映当地风土民民情、生产生活、恋爱婚姻,有的传授文化知识,有的唱“四书五经”、“增广贤文”和“三字经”;还有长篇叙事民歌,特别是发现了诗经民歌,至今仍在这里传唱。据统计,全镇歌手、故事手、谚语手、唢呐手、打击乐手等共有96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8%。
    门古寺镇辖19个村,97个组,7328户,32482人,版图面积420平方公里,有80多套锣鼓唢呐民间乐器,有民间艺人、民歌手5000余人,能唱千余首民歌的有120多人,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150多人,能吹30多个以上调子的唢呐手有30多人,有很多“戏窝子”、“歌师”、“民歌王”、“歌布袋”、“故事篓子”。该镇民歌是一座丰富文化宝库,内容丰富,品种之多,有山歌、情歌、姐儿歌、劳动号子、丧鼓歌、田歌、薅草锣鼓、打猎歌、采药歌等等。
    为了充分挖掘传承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弘扬民间文化,2004年以来,镇党委组织人员对全镇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包括民歌、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风民俗等,建立了档案,巩固民间文化生态传承圈和传承点,以秦口、高塘、项家河、四方、胡家街、草池等6个村为重点,建立了民歌堂,坚持开展了春节灯会及三月三、九月九民歌大赛活动,推行民歌进学堂、进会堂、进庙堂“三进”活动,出版了《门古寺民歌集》、《望佛山民歌集》、《房陵民间小戏》、《房陵锣鼓歌》等民间文化丛书,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巩固成果,发挥效益。2004年9月以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副主席鄢维新、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彦文,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长袁正洪等专家来到门古寺镇采风后,感到特别惊喜,他们认为,门古寺镇民间艺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演深厚,蕴藏量大,历史悠久,尤其是神农文化、西周诗经文化、流放文化、秦楚边沿文化、汉水文化等颇具特色。特别是民歌具有“秦韵、巴音、楚调”的特点。这些古老的汉民歌、民间故事的流传,孕育了大批“民歌王”和“故事篓子”,使古老的民歌得以世代的传承。袁正洪多次到门古寺镇,与张兴成一起翻山越岭采访,一方面与民间歌手交朋友,着力挖整民歌;一方面于2007年邀请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月红、2009年邀请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去年5月中旬邀请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冯诚和副总编周甲禄等记者考察采风,高度称赞门古寺镇是歌乡;与此同时日夜加班赶制《房陵锣鼓歌》申报非遗专题片,撰写《望佛山下是歌乡》等连续报道,引起了多家媒体的观注,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湖北日报、十堰日报、香港大公报等纷纷进行报道,使门古寺镇民间艺术为世人所瞩目。2006年10月门古寺镇被十堰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歌之乡”称号,被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充分肯定和宣布为“民歌之乡”称号;被省文化厅批准申报“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010年8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带领30多名学生在该镇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民间文学采风,并将该镇作为北大民间文学学习基地授牌。
    门古寺民镇民间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创建省级、国家级“民歌之乡”的工作中,要把原生态民间文化资源与本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做到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一是要加强对重点歌手的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保护经费,使他们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继续加强各村民歌楼、民歌堂、文化牌坊、民俗文化展览室等标志性的文化建筑设施建设;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重大节庆举办不同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开展民歌大赛,民歌演唱会等;四是实施民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六进”活动,使民间文化得到更有效、更广泛传承;五是发挥“民歌之乡”的品牌效应,结合望佛山、彭家湾祠堂、秦王寨等旅游景点,积极搞好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争取国家民间文化重点保护工程及其它重点项目,带动一方产业发展,实施生态文化旅游兴镇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