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中心 >> 正文
浅论中国历代宫廷帝王皇亲房陵特放文化(图文)
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1年4月25日11:59 文章编辑:耕夫

袁正洪 

 
 
房县唐封古蹟
 
    流放,从远古时期作为一种少量慎用特殊的“放”、“逐”、“迁”、“谪” 惩戒手段,一直到作为刑罚的“迁徙”、“徒放”、“流刑”、“发配”、“三流”、“发遣”等,因朝代不同,则有不同名称。流放自远古时期产生,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因流放这种形式对流人的相对宽松,且流人的品级、流放规模及上层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等,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颇具价值的流放文化。
    我国古代有六大流放地,即鄂西北的房陵(含上庸、郧乡、均县)、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岭南地区、海南岛三亚、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东北黑龙江漠河及海林县宁古塔。河北的沧州、山东的梁山并非是古代国家流放地。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中,房陵是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人数最多、品级最高的宫廷帝王皇亲特放地。
   如何研究认识房陵特放地及特放文化,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史书,坚持多年深入房陵考察,本着历史的、唯物的、客观的、求实的原则,根据房县考古、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人文、风物、民情等综合因素研究分析,从史海淘宝,从房陵特放地收集挖整资料,研究表明:房陵是有别于其他流放地,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的特放地,其房陵宫廷帝王皇亲特放房陵文化,不仅对于研究房陵历史文化,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斿圈建设有看重要价值,而且填补了我国文学史中的相关空白,为研究认识中国流放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宫廷帝王特放房陵(国画家十堰日报罗国泰画)
 
    鄂西北房县,古为房子国、且兰古国迀徒地、彭部落方国、防渚、古麇庸二国、房陵、房陵郡、新城郡、光迁国、房州等。从尧子丹朱避舜特放房陵,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秦始皇九年长信侯嫪毐作乱被处死,诛连四千余家被夺爵徒房陵;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不韦被剔死,诛连万余家被夺爵徒房陵;秦始皇十九年灭赵国,国王赵王迁献地图投降,被迀徒房陵;汉代有汉高祖刘邦长女鲁元公主的驸马赵王张傲、济川王刘明等位6位帝王流放房陵;隋代有隋太子杨勇追封房陵王并将其有牵连的所谓太子党300余人流放房陵;唐代有唐高宗太子燕王李忠、唐中宗皇帝李显、唐太宗女高阳公主及驸马、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有12位帝王皇亲流放房州,其中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州十四年半后被接回京城复当皇帝;五代十国时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流放房州、后汉高祖弟慕容彦超流放房州、后梁太祖侄儿惠王朱友能降封房陵侯;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贬居房州,宋太祖弟秦王赵廷美流放房陵;赵匡胤心腹大将田钦祚被贬房州;北宋开国功臣王彦升被贬房州;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贬居房州;明代有大臣母德纯落职戍房县。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共有45位帝王皇亲将相被流放房陵(房州),其中有16位帝王、16名皇亲、13名将相及刺史流放房陵(房州)。房陵特放特点可谓:丹朱特放房陵开先河,秦代大规模,汉代帝王多,唐代集中地,五代两宋人物多,大明收尾清代移北方,历代流放特殊地。
    提起流放文化,人们印象最深,最为关注的是流放地,尤其是给人的印象是所谓流放之地,就是古代那些边远、偏避、荒谅、闭塞、烟瘴、苦难之地。在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中,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流放地古为朔方、凉州,是“荒漠”、“西北绝域”之地;岭南流放地,系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重山叠嶂、河网密布,古称“瘴疠之地” ,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 ;海南岛三亚,古称崖州,距京城最偏最远,亦称“天涯海角”,热带水土不服,被称为人生到尽头的荒凉孤岛之地;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流放地,主要指今湖南西北部,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因开发比较晚,自古以来被称为烟瘴蛮荒畏途之地;东北黑龙江海林县宁古塔及漠河流放地,古时生存环境恶劣,冬季奇冷,俗称“冰山雪窖之乡”,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种地,是苦寒之地。而鄂西北的房陵流放之地,地处中国中西结合部,介于巍峨的大巴山与秦岭、古老的长江和汉江之间。东临历史名城荆襄,西通川陕,南倚原始森林神农架,北连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蜀东孔道、楚西北边疆、秦陕咽喉、荆楚屏障”之称,为秦楚边缘陆路运输之枢纽。房县群山环抱,山城盆地,南北气候兼有,素有千里房县 “聚宝盆地”之美誉等。由上所述,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可谓:西北绝域,西南烟瘴,东北苦寒,海南遥远,岭南湿热,中部房陵气候南北兼有,山城盆地,适宜人居,是别有选择充满神奇的特放地。
    谈及房陵何以选为流放地,不少者缺乏深究,以为房县地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则作为流放地;有的误以房县“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而作为流放地的原因,这显然不是主要原由,古时象房县那样“山林纵横、其固高陵” 的县颇多,一些山区县基本上都是“山林纵横、山城盆地”, 只不过是群山环抱,山城盆地大小不一而异, 就拿房陵毗邻的郧西县、竹溪县及近邻的陕西商洛、旬阳等都具有这一特点,但却不能选作特放地。
    房陵何以被选作特放之地呢?笔者根据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人文、风物、民情等综合因素研究分析,认为房县被选为流放地主要具有以下因素。
    首先,房陵是皇帝后裔先祖创业之地。房陵为何选作特放地?是房县七里河考古掲开了房陵为何被选作“特放地”的千古之迷。房县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多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房县有兔子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中坝樟脑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有羊鼻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尤其是房县七里河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考古专家先后经过1976、1977、1978年连续三次考古发掘,该遗址总面积6万平方米,共布探方74个,发掘面积总计为1864平方米,发现石家河文化房屋遗迹共21处,石家河文化灰坑18个,石家文化墓葬24座,葬狗坑1座;三房湾文化灰坑1个,三房湾文化墓葬6座。墓穴中共清理出30副骨架,为多人二次合葬墓。同时还出土了一大批石器、陶器。器物中,大量的是屈家岭文化时期少见的陶器座等,这一发现不仅对了解十堰土著先民的族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讨我国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提供了证据。据考古专家在《房县七里河考古》一书中说:“从房县七里河等相关遗存发现的随葬习俗、拔牙习俗、猎头习俗等等因素来看,它可能根源于山东汶、泗流域;从大溪文化晚期一些遗址中常见到与大河村类型“非常酷似的白衣彩陶和太阳纹,同时还有一些鸭嘴鼎足和扁凿形鼎足”来看,它可能是通过大河村类型而传播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部落“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再加上房县七里河遗址出现的陶器来看,这几种来源和渠道恰恰与古史传说、文献资料是相吻合的。大河村类型与颛顼文化、祝融文化有关,在炎、黄神话系统中,除了蚩尤、共工为炎帝族裔外,炎帝系的神还有祝融、夸父、刑天等等,而且夸父、刑天都有与黄帝斗争的悲壮故事,是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虽然我们并不能确指房县七里河多人二次葬、阎村鹳鱼石斧图具体与何种传说历史、人物相关,但其为炎帝族后裔与黄帝族后裔之间的斗争反映是可能的,也并不奇怪。笔者认为它即是帝喾的文化,而帝喾高辛氏的火正也为祝融。房县相传曾是夏人活动的区域。夏的纪年在公元前21世纪,即距今4000余年。七里河遗址的第三期文化遗存——三房湾文化,其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4140—3880年之间,说明三房湾文化已进入夏的纪年。此时的房县,当亦成为夏人的活动区域,应是可信的。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先民,在此居住的时间较长,延至石家河文化之后的三房湾文化居民居住的时间较短。”由此,房县古为先民迁居创业之地而被选为尊祖受教特放地,应为丹朱“特放”房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如房县千古民俗所言,子要立业或不成器,去敬老祖宗,以此发奋创业。
    其二,房陵也是神农炎帝尝草采药艰苦探险创造医药和农耕文明之地。相传,上古时房陵神农架(1970年神农架才从房县划出)曾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釆药为民除病和攀越神农架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架木为梯,以助攀援 ” 探险为民造福的创业之地,房县七里河考古发掘出许多古代陶片,房陵还留下了神农炎帝七河制陶以及尧治河等遗迹。所以将房陵作为特放地,使特放的帝王将相等经历磨练和艰苦,从而体验先祖创业的艰辛,让其在房陵磨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尧子丹朱特放房陵开先河
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
  
 
    其三,尧子丹朱避舜於房陵开房陵 “特放” 之先河。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早在中国古代舜帝时,就有“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马雚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这里的幽陵、崇山、三危、羽山被认为是当时天下的“四极”,也就是最偏远的地方,所以《左传》记载这件事说是将共工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显然舜帝把“四凶”流放于国家的四极边远,以使他们与国人有所区别。
据《竹书纪年》记载:“五十八载,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又载:“唐尧一百年,帝徙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 据《辞源》注釋:虞宾,指尧子丹朱。因虞以宾礼待之,故称。《书•益稷》曰:“虞宾在位,羣后德让。” 蔡沉《集传》:“虞宾,丹朱也。尧之后为宾於虞 。”由此,丹朱“特放” “遂封于房为虞宾,房陵是为房子国”,房县古为先民迁居创业之地而被选为尊祖受教特放地,应为丹朱“特放”房陵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还须说明的是,房陵的由来,是“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据《括地理志》、《世本》、《房氏宗谱》等记载,舜封丹朱于房子国,丹朱之子陵以封地为姓,称房陵。古时地名随人,乃房陵来历。并非是“山林四塞,四室如房”, 则叫房陵。在此,何渭“四室”, 古字也无“山” 即“室” 说,何况凡山区县,普遍具有“山林四塞、其固高陵”的特点,如若以此则叫房陵显然是误解。
 
 
中华诗祖西周太师尹吉甫
尹氏后人著名中国氏钟馗画艺术馆尹友杰、尹晓艳、尹婷婷画
 
    其四、房陵是“忠孝名邦” 修养受教育德之地。房县素有“忠孝名邦”之美誉,“忠”是指六官之首,辅佐周宣王,北伐猃狁,南征荆蛮,助宣王中兴、功勋卓越,《诗经》的编纂者、采风者,亦是被歌颂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亊家、哲学家、大诗人西周太师尹吉甫。尹吉甫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杜甫、白居易均早1500多年。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博导在看了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关于“中华诗祖尹吉甫之研究” 的汇报材枓后说,从尹吉甫诗作其名篇思想艺术及对后人的影响,他对诗经编纂成书过程中的贡献等多方面看,尹吉甫可称为中华诗祖。房县是中华诗祖、西周太师尹吉甫故里,古之以来,尹吉甫精忠报国的故亊成为房陵育人佳话。在房县过去一些见义勇为、品德高尚的人死后才有资格埋葬在尹吉甫的墓旁,可见尹吉甫在当地百姓中的地位之高。“孝”,是指《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 ,二十四孝之一,侍亲至孝,闻名中华的汉黄孝子黄香。黄香(公元68~122年),出生于江夏安陆,但食邑于房,卒葬于房,房县有纪年黄香的墓碑、祠、碑、匾等。“忠孝名邦”思想不仅成为房陵为官风范,也成为民众学习的榜样。所以,宫廷帝王皇亲国戚将相特放到“忠孝名邦” 之地的房陵,对思想教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房县文物古迹:我国古代二十四孝汉孝子黄香墓碑
 
    其五,房陵是超出法律之外而施仁慈的特放之地。《唐律疏议》注解“流刑三”一条,称,“《书》云:‘ 流宥五刑。谓不忍刑杀,宥之于远也。又曰: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大罪投之四裔,或流之于海外,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盖始于唐虞。今之三流,即其义也。”这是对历史上流刑的的注解。唐代流刑三等,即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但唐时房县称房州,距京城长安不到一千里(现公路西安距房县380公里)。唐时将房州作为流放地与唐律最低流放距京城长安二千里远之法定来说,其流距不到法定距离的一半,显然是超出法律之外的特放地。这里可以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州达十四年之久,而后又接回京城复当皇帝,更可说明房州是特放之地。
    其六,房陵是物华天宝宜居生存之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从而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尤其是流放房陵者多是帝王皇亲囯歳,所以流人在流放地的生活环境选择上有别于其它流放地。房陵是物华天宝之地,特放到房陵,既要受到别离宫廷的艰苦磨练,但生活上也要相应有所保障。千里房陵幅员辽阔,山川富饶而奇丽。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水经注》记载:“高峰霞举,峻竦层云。金玉是出,亦曰沮水之发源。”房陵山场辽阔,特产丰富,梯田遍布,气候宜人。如《齐民要术》记载:“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殖。”唐书地理志载“:山南道房州房陵郡土贡有竹。”房县是驰名的黑木耳之乡,还盛产贡米、贡酒等。从古时文人对房陵流放地的四十多首诗词看多是赞房陵山川秀美。 杜甫在“茅堂检校收稻二首”诗中称赞“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宋代诗人张舜民在《别房州》诗中曰“夜气结成三洞雨,春渠饮尽一州田。临行始觉房陵好,更欲迟留住一年。”与晚唐名相李德裕被贬在海南《贬崖州司户道中》诗:“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形成显明对比。特放房陵相对有人生自由 ,与流放到“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长行数日,不见一人” 的宁古塔“世代为奴,不准出户为民” 更是不可相比。
    其七、房陵是天然防渚之地。房陵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是天然防渚之地。房陵东有南河,西依堵河,南滨长江、北临汉水,可谓房陵被包围其中,形成自然天堑,使得房陵成为“世外桃源” 、“ 宫廷后花园”、“ 陪都” 的特选条件,加之房县距京城近,在一定程度也便于对特放人员的管理及其信息的了解。
   
 
唐太宗女高阳公主随驸马房遗爱进房州(房县藉国画家张荣兰画)
 
    宫廷帝王皇亲的特放,也给房县带来了珍贵的特放文化,对房陵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放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广典专家在《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指出:“宫廷帝王皇亲流放房陵,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我国人口在秦朝时只有几千万,西汉末期近6000万,唐朝仅5000万、宋朝仅4700万。房陵在这些朝代里人口之少是可想而知的,汉时房陵约2万;唐开元吋为房陵郡属4县,人口仅有7万;宋朝时房陵置州辖两个县,人口不足5万。而从秦朝至明代,特放到房陵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达45人,加之受诛连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达数万余人。如此之多的帝王,如此之多的人口被流放到房陵,这意味着什么?房陵流放地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流放地最大的差别、最大的不同,就是房陵流放地不仅是人口的流入和徙入,重要的是房陵作为特放地,既被封建统治者看重,造成在当朝中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位置,房陵成了不是陪都的陪都,导致房陵行政机构设立规格较高,历代统治者对该地的行政区划非常重视,无论是设为郡治或设为州治,多则房陵郡辖4县,少则房州辖2县,尤其是历史上长期设为房陵郡治、房州治,说明房陵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比较高,郡治、州治之地也促进了房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文化地位,“陪都文化”是房陵文化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成分。
    二、特放带来宫廷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融会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房陵文化。湖北省文艺家协会傅广典主席在《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指出:“流放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异质文化,它所带来的宫廷文化必然与本土文化发生融会和整合,这种融会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堪称房陵文化的精华。”房陵因为流放活动,多元的文化得以在此集聚、碰撞,从而迸发出七彩缤纷的文化火花,尤其是促进了房陵民间生活的繁荣和发展。如节庆排灯文化与民间文艺融合。房陵作为特放地也继承了皇家节庆出灯闹春文化。房陵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始都有上街闹春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三,房陵山城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民间文艺演出队伍边走边演,展演节目的游行队伍长达数里, 从四面八方涌向县城观看的人群潮水般涌动,把大街小巷围得水泄不通。房陵闹春方式、龙灯大小、出灯顺序都有一定讲究,如紧邻县府的街道社区制白胡老龙、东街旭日东升红胡龙、北街麻胡子龙、西关白灰麻花白龙等7条龙,在出街时严格讲究前后顺序,否则龙会被砸坏;还有天子万民伞、排灯、彩船,还有汉剧、唐戏、山二黄等稀有剧种表演达到与民同乐。特放还催生出独特地理命名。在房陵大地,因为流放人物的足迹,形成许多具有帝王流放纪念意义的地名,如尧子垭、尧治河、丹朱坟、二郎岗、大皇沟、挂榜岩、庐陵王古城、凤凰山等特放地名。悠久的特放历史造就房陵民间故事、民间说唱的繁荣。房陵本来就是《诗经》的采风地,文明开化很早,文化底蕴深厚。但宫廷帝王皇亲国戚的到来,不仅给房陵带来域外的民间故事,也为房陵民间故事提供大量的素材,从而促进房陵民间文化的异常繁荣。如秦始皇的传说、赵王迁的传说,唐中宗李显的传说、薛家将的传说等,不仅有故事,还成为房陵锣鼓歌,房县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有名的歌乡,是中国中西结合部颇具特点的古文化沉积带。
    三、特放带来宫廷饮食文化与地方风味名吃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房陵宫廷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反映,因为流放活动而使房陵饮食文化是趋向宫廷化,又颇具地方风味。房陵饮食中有众多宫廷菜和特色佳肴。因为宫廷宴席的影响,房陵人婚丧嫁娶做菜时会请专职厨师,做成很有特色的盛宴款待賓客。在房陵饮食文化中,受宫廷饮食文化影响最具特色的要数房陵酒文化。房陵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诗祖、房陵名人尹吉甫主持编撰的《诗经》(305篇)中,就有48处记载有酒,可谓我国最早关于酒的文字记载。此外,在房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也有甑、高颈罐、杯等酒器,可见房陵酒文化的历史悠久。房陵酒文化由于流放者的到来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由于不得志或者失势,流放者往往以酒消忧解烦,促使忘掉流放的烦脑;二是由于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特殊的身份、地位促使其在饮酒中时刻防毒、注意安全,“敬酒先喝为敬”的宫廷习俗就变成房陵的酒规;三是流放房陵之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大多因为性格直爽、秉公直言而遭致流放,影响和造就出房陵人饮酒豪爽的性格;四是由于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的到来,带来宫廷做酒秘方,从而增加和丰富了房陵皇酒的工艺品质,使得房陵皇酒享誉国内外。
    四、特放带来宫廷文化,对房陵古建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房陵特放人物的品级高,带来了房陵古建文化及艺术的恢宏气势。一是据地方史志记载房县城南建有唐中宗李显皇帝特放房州的庐陵王故居,仿宫廷建筑风格,有城墻和护城河。房县县城修建规格讲究,规模宏大,可谓“五里之城七里之郭”, 县城有仿长安古城建筑风格的钟鼓楼和唐封古迹,房县城四周筑有高宽城墙,东西南北系双城门,城池牢固,规模宏大。其二是房陵古建布局和街道的名称很有讲究。城内有文庙、武庙、书院、钟鼓楼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宏伟建筑,城北有承恩门、东有景泰门、西有绥福门,南门外有校场。房陵的街道多以“东关”、“东街”、“北关”、“北街”、“西关”、“西街”等明确标示出这座古城在结构上的等级及关口,结构非常尊荣富贵。三是特放还给房陵带来多彩的建筑艺术。房陵不仅有唐溪沟、三溪沟唐代岩庙璧画艺术,还有望佛山小武当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唐代庙观遗迹、千年古庙观音洞和军店显神殿古建等,古建艺术高超,不仅传有特放人员故亊,也是百姓祈福之地,更显宫廷建筑艺术风格。
    五、特放文化对房陵人行为模式有着一定的影响。处于社会上层的流放者,受皇家宫廷文化生活的影响,不仅对房陵土著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也对当地民众的性格习惯和生存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一是房陵人很多是特放人物的后代,因为特放人物大多刚正不阿、秉公直言,影响和造就造房陵人正直、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的性格;二是特放人物大多从皇宫贵族失势,经历过荣耀,也经历过波折,所以他们在生活中的抗压性比较强,从而导致房陵人不卑不亢的性格;三是特放房陵之人经历过苦难,所以经得起磨难。因此特放人心中有一种相信光明的乐观精神,尽管心中有无限悲伤,脸上也用灿烂的笑容去面对生活,近而影响到房陵人能够经得起艰苦磨练;四是特放之人文化素质比较高,与房陵土著人结交,相互以歌言志、以歌言情。通过唱歌,房陵人能够将敬业、战斗、创造、刚正、秉直、乐生、挚爱、旷达、感恩、友好等十种精神尽情表达,对人生充满哲理和信心。正如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傳广典在《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所言,特放使房陵在这个独特的地域里,王与民的亲和、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流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为中国的历史书写了独特独到的篇章。
 
 
唐中宗患难爱妃韦皇后随李显贬房州(房县藉国画家张荣兰画)
 
    综上所述,房陵作为特放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因和多种特定因素,不仅充满了神奇、魅丽色彩,也给房县带来了十分珍贵的宫廷特放文化。但也有的由于不大了解博大精深的房陵特放文化,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偏见,如有的不尚了解宫廷帝王皇亲流放的主要原因是宫廷内部政治生活斗争,而认为“凡是流放到房陵的帝王皇亲都是贪脏枉法,罪有应得” ,由此明显有误;有的缺乏对中国古代六大流放地地理环境的比较,缺乏对物华天宝的房陵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缺乏全面分析,忽视对选择房陵作为流放地的特殊性认识,误认为房陵是偏避荒蛮封闭之地才作为流放地;有的对房陵的历史缺乏了解,缺乏对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封为房子国是为虞宾,丹朱之子陵以封地为姓,称房陵。而误认为房县 “山林四塞,四室如房”则叫房陵;有的不尚了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尤其是房陵是超出法律而施仁慈的特放之地,而单一地认为流放到房陵只是封闭便于看管;有的对特放人物的历史亊件和个人生平缺乏历史的、真实的分析与研究,而真假不分,以假乱真,随意杜撰,合理想象,或将小说创作、民间说唱、甚至追求离奇,将编造的风流韵亊等用以评假流放人物,有损于特放文化的真实性和审美价值;还有的缺乏对房陵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与房陵被选作特放地充满神奇、魅丽的文化内函联系起来看待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误认为“流放”“ 名声不好” 而回避谈“特放文化” 等等。我们应正确认识房陵特放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真实地分析比较,深层次地认识房陵特放文化何认成为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人数最多、品级最高的特放地的神奇魅丽之处,认识其宫廷文化、“陪都文化”、“ 宫廷后花园” 等特放文化的独特之处,充分认识房陵特放文化的内质,充分认识其在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作用,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房陵特放文化的作用,推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古为今用,文化兴县,旅游強县。房陵特放文化,不仅对我国历史文化有作重要研究价值,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房县生态文化旅游的极其宝贵的资源。在国际上,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曾被流放的厄尔巴岛因此后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地。澳大利亚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主要用来流放英国的罪犯,因流放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形态,从流放地成为发达国家。被称为“世界尽头”最南端的阿根廷最偏僻的乌斯怀亚小岛城市,也曾是流放地,现也是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国际上还有列宁曾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著名的流放作家但丁、苏维埃时代的高尔基、布宁、阿•托尔斯泰等都曾走上被流放的荆棘之路,以及19世纪中期英国名人拜伦、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等都曾遭到流放,他们所去的流放地,不仅给产生了宝贵的流放文化,而且使这些流放地因名人流放而随之扬名天下。
 
 
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随父母特放房州(房县藉国画家张荣兰画)
 
    如何房陵特放文化在房县打造成为生态旅游文化強县的作用呢?一是整合房陵文化资源。将诗祖尹吉甫故里诗经文化与宫廷帝王皇亲特放房陵文化、忠孝名邦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移民文化、野人传说、地方风物、名山秀水有机整合起来,打造房陵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形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強县的文化品牌。二是房陵特放文化要在“特” 字上更新观念做文章,从文物遗迹、地名、传说故亊、展览等挖整房陵特放文化,使之成为是探索房陵生态文化旅游“神奇房陵,魅丽文化” 的旅游亮点;三是宫廷文化与房陵土著文化触合的房陵舞火龙、节庆排灯、民俗展演等是房陵文化的一道旅游风景线;四是宫廷帝王皇亲与房陵土著结合的饮食文化,如房陵风味名吃,尤其是驰名国内外的房陵皇酒酿制工艺、养生优良品质、酒规酒俗、风土人情等,不仅是饮食文化旅游的特色资源,而且是房县的一大特色产业;五是房陵特放文化是房陵天然优质温泉(矿泉水)疗养健身的宝贵资源。居全国第一的、李四光命名的房县青峰地质大断裂带深层处涌出的天然优质饮医两用矿泉水,日流量达14800吨,其温泉欲池的开发与特放房陵的帝王皇亲皇后公主命名,就更富有文化氛味和魅丽。六是打造房陵历史文化名胜园。建造以中华诗祖尹吉甫诗经文化为主的房陵文化群雕名胜园。即中华诗祖•周朝太师尹吉甫雕塑像,面前一部《诗经》,书上刻的诗经中尹吉甫写的六月;中国围棋祖先•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 尧教子丹朱下围棋启智塑像,面前两部书:一部书是晋朝《博物志》,书上刻有“"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一部书是《竹书纪年》,书上刻有“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 ; 雕塑忠孝名邦•汉黄孝子黄香一个九岁的娃娃黄香手拿蒲扇为父床前煽扇。塑像面前一部《三字经》书,书上刻的《三字经》中字:“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旨在忠孝文化教肓;廷帝王皇亲群雕,展示房陵特放文化;《封神榜》载,山东崂山是崂山道人修仙之地,房州青峰山清虚道人修仙之地;《春秋战国七雄》秦大将白起房县门古寺镇有遗迹秦王寨;《三国演义》名将孟达任新城(房县古地名)太守;《房县志》记载:野人传说;贺龙、柳直荀千里房县红旗飘等50多组雕塑,于历史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成为房陵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提高房陵生态旅游文化的品位,使之为房县打造成全国旅游強县、旅游名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十   堰  市  民 俗 学 会 会 长
                                              袁正洪
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