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中心 >> 正文
对房县耳菇林资源调查与耳菇基地建设分析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6月22日8:22 文章编辑:耕夫
胡全福     张绍清
 
     摘要:笔者从事林业工作十五年,在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房县耳菇林资源现状进行了综述。房县“燕耳”驰名中外,耳菇林资源在全县已达167万亩。房县自然条件、气候特征等因素,进行阐述了个人的一些分析。分析认为:房县实施耳菇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必要性和可行性工程,发展前景广阔,应该大力实施。通过发展建设耳菇基地,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对发展200万亩耳菇基地提出了几点建议,旨意促进耳菇基地建设更好地发展,供同仁参考。
    关健词:耳菇基地;森林资源;适生性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0002′—111°15′,北纬31°34′——32°31′,由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北坡和道教圣地——武当山南坡山地组成。东接谷城、保康县,南邻神农架林区,西连竹山县,北界郧县、十堰、丹江口市。全县东西横跨300公里,南北纵距131公里,距省会武汉市582公里,距十堰市102公里。
    房县地域辽阔,森林资源丰富,全县辖19个乡镇,3个省办国有林场,5个地方农林场,303个行政村,343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13009公倾,其中林业用地467646.6公倾。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398499公倾,灌木林地59625.2公倾,疏林地701公倾,未成林造林地1345.1公倾,全县森林覆盖率75.6%.
    一、房县耳菇生产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房县森林资源丰富,生产耳菇产品的主要树种栓皮栎在全县分布广泛,是房县森林资源的建群树种,通过近几年的退耕还林建设,面积已达167万亩。房县黑木耳、香菇生产悠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木耳、香菇的主要产区,素有“耳乡”之称,主要采取椴木生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纯天然,属绿色保健食品,质量好,产量高,尤其是房县“燕耳”驰名中外,供不应求。1985年,省计委、省林业厅批准房县实施了耳林商品基地一期工程,规模50万亩,基地建成后,耳菇质量和规模有了明显的提高,耳菇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年产量均保持在百万公斤以上,名列全国前茅。耳菇生产以农户分散发展为主体,以食用菌厂供种为依托,以耳菇商贸城为交易地,规模化发展。通过浙江、福建客商出口销售80万斤左右,国内销售100万斤左右。
    二、耳菇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耳菇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黑木耳、香菇是房县的优势产品、拳头产品,是山区林农脱贫致富的主要财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耳菇食用菌无公害产品,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1、建设耳菇商品生产基地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房县耳菇资源主要以栓皮栎为主。栓皮栎资源是比较稳定的森林群落,优良乡土树种,寿命长,根深叶茂,能自然更新,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是一般树种的5—10倍,是重要的生态林树种。实践证明,栓皮栎资源丰富的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率低,生态环境质量高。因此,建设耳菇商品基地,扩大栎林资源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2、建设耳菇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全县14个耳菇主产区乡镇80%农户16万林农家家都发展有耳菇,属分散大规模发展,耳菇收入占农户收入的40%以上,每年为地方提供财政收入占10%以上,因此,发展耳菇商品生产基地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耳菇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
    1、房县自然条件与栓皮栎(即耳菇林,以下同)适生性。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I.)属落叶乔木,为壳斗科植物,高6——16米,胸径约10——40厘米,树皮灰黑色,具不规则深裂。主要产于我国,以鄂西、秦岭大别山为分布中心区,垂直分布于海拔数10米—1800米之间,最高海拔达2200米,以海拔在400—1000米之间生长最好,栓皮栎对气候适应性广泛,年平均气温12—16℃,年降水量500—1600毫米之间均能生长,能耐绝对低温-18℃;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土、中性土、钙质土、PH值在4—8之间均有生长,但以向阳山麓缓坡、山凹和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壤土生长最好;栓皮栎根系发达,主根发达,侧根少,萌芽力强,至老龄不衰退,经多次砍伐的根株,仍能更新成材,生长健壮。
    2、房县气候特征适宜栓皮栎生长
    (1)有良好的光热气候条件。房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北气候兼有。光是栓皮栎生长及耳菇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全县光照总辐射量在100—104千卡/㎝2之间,最多年达110—111千卡/㎝2之间,80%的年份均在100千卡/㎝2以上。年日照时数约在1700—2300小时之间,平均每天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栓皮栎和黑木耳生长活跃期的4—10月,日照时数为121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我县年平均气温在10—15℃之间,极端最高气温40.1℃(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2.8℃(一月),全县无霜期170—240天之间,平均223天,均能满足耳菇生长发育的需要。  
    (2)有适宜的土壤条件。房县土壤条件良好,土壤的地带性特征和垂直分布都十分明显,大体以青峰断层和马栏河谷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即南、北两大地区,南部地区成土母质以石灰岩为主,形成石灰土,间有页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等,分别发育成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等,土壤属中性和中性偏碱。北部地区成土母质以武当岩为主,间有云母岩、石英岩等,土壤类型以黄棕壤、山地黄棕壤为主。土壤属中性和偏酸性。在房县林业用地中,中性土壤所占比重大,为58.1%,中性偏酸土壤次之,占27.1%。因为水热条件优越,绿色植物茂密,土壤形成过程中,有机质的积累比较丰富,特别是垂直分布由低向高依次递增,所以一般土壤疏松肥沃,适宜栓皮栎及多种林木的生长。
    3、丰富的资源为耳菇基地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基地范围14个乡镇的耳菇林占全县面积的80%,其中资源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有两个乡镇。1985—1997年,在原省计委、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施了耳林基地建设二期工程,新建10万亩、改造40万亩,但仍有50余万亩低产老林,急待抚育改造,基地范围内还有适宜发展耳菇林的山场面积15万亩,丰富的资源,是耳菇林基地建设的资源优势。
    4、投资环境有利于耳菇基地建设的实施。(1)第一期工程的实施为继续抓好基地改扩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通过第一期工程的宣传发动,基地范围内广大林农对发展耳菇基地的积极性高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耳菇林基地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领导经验。(2)基地范围林农有丰富的高产栽培技术。传统木耳、香菇生产方式产量较低,架平生产木耳2斤左右,筒平产香菇50克。通过实施耳菇林基地一期工程,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每户发放有《段木黑木耳、香菇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木屑袋料香菇栽培技术规程》,提高了林农栽培管理技术,增加了耳菇产量。基地范围木耳、香菇单产、总产都高于全县水平,架平单产10—12斤左右,筒平生产100克左右。  
    (3)交通便利。305省道、209国道呈十字交叉穿过房县,县境内尚有支线直通各个乡镇。特别是基地范围均属我县低山、二高山地区,高速公路建成后,交通更为便利。(4)劳力资源丰富。耳菇林基地位于我县低山、二高山地区,人口较多,劳力资源丰富,拥有劳力10万个,是基地建设的主力军。(5)机构健全,技术力量雄厚。我县基地建设成立有专门领导施工机构,基地各乡镇均设有林业工作站,负责基地的实施。县乡两级有工程技术员200多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个,工程师30人,助理工程师60多人,技术员120多人,能承担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勘察设计、施工等各项工程的实施,已开展集体林权改革两年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6)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房县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吸收外地客商来房县创办了以耳菇加工为主的外商型加工企业——聚达公司,(2003—2010)每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随着耳菇基地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势必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三、耳菇商品市场分析
房县黑木耳、香菇生产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好,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房县县委、政府投资兴建了鄂西北最大的耳菇商贸城,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成为全县最大的耳菇商品交易地。每年春秋两季福建、浙江、陕西、河南、广东等地千余名客商云集房县,争购木耳、香菇,产品供不应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饮食结构和保健卫生功能有了很大的认识,无公害食用菌备受青睐。由于房县黑木耳、香菇采用传统工艺生产,无任何化学添加剂,属无公害绿色食品,同时知名度高,因此,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不愁销路。
四、效益预测分析
    (一)生态效益
从理论上来说,生态效益主要包括蓄水、保土、保肥、环保四项。
    1、蓄水效益  根据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勘测指标,每亩森林年蓄水量25立方米,营造38万亩耳菇林,可增加蓄水950万立方米,创效益190万元。
    2、保土效益  每亩森林年可固土4吨,新造38万亩耳菇林,可固土152万吨,创效益152万元。
    3、保肥效益  根据房县土壤调查,房县土壤N、P、K平均含量分别1%、0.05%、1.4%,固土100万吨,相当于增加土壤中N、P、K含量分别为15200吨、760吨、21280吨,合计37240吨,创效益74480万元。
    4、环保效益  每亩森林年可释放氧气49千克,吸收二氧化碳67千克,营造38万亩耳菇林,年可释放氧气1862万千克,吸收二氧化碳2546万千克,净化大气效益十分明显。
    (二)经济效益
基地建成后,按照限额采伐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每年可采伐耳菇林资源5万立方米,年产耳菇500万斤, 按每市斤20元,总产值可达1亿元,可增加县财政收入1600多万元。
    (三)社会效益
    发展耳菇林,建设基地,是山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工程,基地建设投产后,年产耳菇总量可达500万斤,按市场最低价20元/斤计算,年产值达1亿元,仅此一项全县人均纯收入就可增加200元,可使项目区内64381户,10万人脱贫致富。同时能有效带动社会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万个,安置社会富裕人员1.5万人。
    五、笔者还了解到:
    我县是全国栓皮栎资源的主要分布区,栓皮栎资源丰富是建设采种基地的资源优势,其主要分布在土城、青峰、桥上、沙河、榔口、白鹤和红塔等乡镇,成片的栓皮栎面积达35万亩,其中可采种面积5万亩,年可采种30万斤左右。
    1、种子质量好。我县自采的种子多年来试验发芽率达90%以上,达到国家一级种子标准,省种苗站在我县连续3年进行了全省栓皮栎优良母树的种子监测,我县种子繁育的一年生栓皮栎苗木平均高度可达85㎝以上。
    2、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需要,我县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发源地,县内主要河流流向丹江库区,栓皮栎林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功能,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将发挥巨大作用。
    3、我县栓皮栎可采种面积大,种源优良。多年来,我县栓皮栎种子在陕西省及鄂西地区供不应求,每年向外销售在10万斤以上。
    4、房县县委、县政府在2004年制定并通过了《房县耳菇林采伐管理办法》,规范耳菇林采伐管理,落实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禁止采伐巴核桃、桦木、野樱桃、化香等天然林木用于耳菇生产。
    六、笔者建议:
    1、要认真学习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避免急功近利思想,确定目标,合理布局,逐年实施。依靠科技带动发展,要加大科技宣传,特别要加大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引导林农应用科技实现增收,提高科技转化率,要加强菌种管理和菌种选育工作。要狠抓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综合业务水平,强化服务宗旨。
    2、充分发挥林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耳菇商品市场竞争力,建立良种采种基地,保证特色经济林发展的苗木需求。
    3、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祁承经,汤庚国主编·树木学(第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蔡衍山,吕作舟,蔡耿新·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BT肖,土壤物理条件与植物生长·冯兆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4)沈熙环,林木育种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5)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7)湖北省林业厅,湖北省林木种质资源·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