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让青春在大棚中闪光——蒋家堰镇一村一名大学生袁金魁创业历程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8月16日8:57 文章编辑:李胜蓝
                                                 彭  超
    时下,竹溪县蒋家堰镇袁金魁蔬菜大棚里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鲜红碧透的圣女果缀满枝头,青翠欲滴的小青椒透亮水灵。正忙着摘菜装箱准备送货的袁金魁高兴地说:“现在正是圣女果和小青椒上市的黄金季节,再过半个月,第二拨豆类蔬菜也成熟了。”
    开春以来,袁金魁的大棚蔬菜上市早、品质好,豆类、瓜类等新鲜蔬菜都卖出了高价,25个大棚今年上半年收入近六万元。丰厚的收益是袁金魁创业之初没有想到的,这是他捞的“第一桶金”。
 
顶住压力开启“创业路”
 
    今年37岁的袁金魁,是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三组人,2000年入党,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纪检主任。先后当过六年小学代课教师,六年建筑师傅,一直梦想着有一份自己的事业。
    2008年5月,竹溪县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工程,经个人申请、支部推荐和组织考核等环节,袁金魁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被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农村大学生。
    入校后,袁金魁结合本村情况,选择了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意在毕业后回乡创业。两年的大学生活,他养成了刻苦钻研的好习惯。2009年5月,他的《竹溪高效生态产业园企划书》在第二届生物工程系创业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0年7月袁金魁大学毕业后,立志要在家乡这个大山沟里发展大棚蔬菜。当他兴奋地把这个梦想告诉妻子时,妻子认为他太天真;他又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极为反对。家人都担心袁金奎会把准备盖新房的钱投进火坑,列举了身边几个搞大棚蔬菜失败的实例,并且还请来了亲戚加以劝阻。袁金魁认为,别人能在温室里种出蔬菜,就不信自己所学无用。凭着这股蛮劲儿,和家人闹翻了几次,最终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
    去年9月份,袁金魁多方筹资13万元,开始土地流转、搭棚、翻地、播种等,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
 
挤进市场迎来“开门红”
 
    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和家人的期望,更为了自己的梦想,袁金魁丝毫不敢懈怠,每天吃住在大棚里,不是干活,就是看书学习。“虽然有些辛苦,但心里感到很充实。”袁金魁说。
    今年年初,当大地刚刚解冻的时候,袁金奎的大棚蔬菜成熟了,他试着将首批200公斤黄瓜和茄子拉到县城蔬菜批发市场,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就被顾客“抢光”了,因为他的蔬菜新鲜,有“卖相”。一个月后汇总,收入竟超过一万元。
    现在,袁金奎已经在县城和集镇上各有两个固定批发供应摊点。实行定时配送,晚上六点给集镇摊点送货,凌晨五点为县城摊点送货。
    3月上旬,一个周的连阴雨让长势良好的豇豆爬满了粘虫。袁金魁赶忙咨询襄樊职校专家,又上网查询,及时进行治疗,保住了收成。到5月底,豇豆和四季豆又为他增收了2万多元。袁金魁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实现了创业梦想,也赢得了家人的认可。
    “当初,都为他捏一把汗啊。为了搞好这个项目,团年饭都没有回家吃,守在棚里。每天早晨5点准时出门,晚上10多点还在棚里转。现在我们总算吃了定心丸。”一直反对的母亲终于放心了。
 
瞄准视野勇攀“高端区”
 
    初战告捷,袁金魁更坚定了创业信心。7月上旬,在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占地近10亩的日光温室破土动工了,他计划9月底投产使用。
    “12月份以前,一定能为市民提供新鲜的反季节蔬菜,不能光靠‘进口’。”袁金奎胸有成竹。
通风、防汛、抗旱等技术措施是大棚蔬菜必须全方位考虑备的。袁金奎采用四周自动卷帘和室内自动滴灌技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蔬菜品质,还成功应对了今年上半年罕见的干旱天气。
    大棚收入日渐增多,袁金奎想到了村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才是根本目的。他计划明年除了在种植技术上寻求更新和扩大种植规模外,还要引导一批村民发展蔬菜产业,实行连片种植,成立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合作社,力争三至五年做大做强。
    大棚不仅实现了袁金魁的创业梦想,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我们衷心地祝愿他每年都有新发展。(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