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城镇带上披锦绣——对宝丰镇科学建设城镇带的思考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8月24日8:40 文章编辑:李胜蓝
竹山县宝丰镇镇长    肖  海
    物华天宝丰盈之地的宝丰镇,座落在美丽的人类始祖圣地女娲山脚下,素有中国绿宝石之乡和秦巴山间小武汉之美誉,是鄂渝陕三省市通衢之地。全镇版图面积18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1341亩,辖29个村(居、场)、177个村民小组,16045户、60622人。集镇面积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城镇化率达46.2%。
    近年来,宝丰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抢抓全国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省级新农村示范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移民重点镇等发展机遇,大手笔规划、大资源整合、大建设投入,全力实施五镇共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基本建成了产业效益明显、基础设施配套、镇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宝丰。
   
    一、宝丰镇确立城镇带区域中心镇目标的背景
 
    2010年6月,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罗清泉到十堰南三县调研,在实地考察宝丰韩溪河村、擂鼓烟墩梓村后,对竹山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发出由衷赞叹和感慨,并指示可以把竹房三县作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来建设。随后,省、市、县进行了密切调研,制定规划。同年10月份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把“竹房城镇带”作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受省委书记罗清泉委托,12月3日至4日,市委、市政府在竹山召开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至此,竹房城镇带几经周折终于尘埃落定。
竹房城镇带是以305省道为主轴,东起房县县城,西至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173公里沿线涵盖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和15个乡镇的呈带状分布的城镇群。在城镇规模、人口数量、产业效益上占据城镇带“大半河山”且处于城镇带中心的竹山自然就成为核心示范区。
    在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后,竹山县迅速提出了建设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的构想,布局了以305省道为主轴,东起文峰乡长坪村,西至擂鼓镇烟墩子村,全长77公里沿线呈带状分布的城镇群。
    宝丰镇位于竹山中部,在城镇带区域内,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牢固,商贸物流活跃,文化资源丰富,是核心示范区建设的中心镇。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宝丰镇敢为人先敢想敢干,从城镇规模、人口聚集、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迅速突破,为将宝丰镇率先打造成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中心镇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宝丰镇建设城镇带区域中心镇具备的优势和可能性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竹房城镇带建设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到2015年,要在该区域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根据这个建设要求,当前宝丰镇着手实施城镇带建设之初,尚具备领先的优势基础,主要表现在:
    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动力强劲。发展是硬道理,宝丰镇始终咬定强镇富民总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持续稳定发展之路,五年来,集镇人口由1.5万人增加到2.8万人,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由2.8亿元增长到11亿元,年均递增30.5%;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5亿元增长到6.5亿元,年均递增21.1%;乡镇工业总产值由1.2亿元增长到6.38亿元,年均递增36.8%;财政收入由448万元增长到1166万元,年均递增2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98元增长到3634元,年均递增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5000元增长到8500元,年均递增11.2%。经济社会从总体上已经步入健康的惯性发展轨道。
    城镇规模居大,发展形势迅猛。投资50万元聘请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宝丰集镇总规第三次修编和集镇河滨地段修建性详规,集镇规划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同时加大集镇老城区改造力度,先后改造了街道两旁房屋2.1万平方米,新建9个居民小区,年新增住房面积8万平方米,集镇年新增人口1500人。至2015年,宝丰中心城区面积将扩至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达到10万人,从而成为竹山县的明星乡镇。
    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空间巨大。坚持“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能人富人向城镇带集中”的市场经济经营思路,不断拓展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成功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从一方投资到多方投资、政府包建到全民共建的转变,先后累计投资1.5亿元基本完成了宝丰河道、物流配送中心、凤凰大道和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成村村通公路300公里,实现了村镇交通循环互通,集镇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街面硬化、镇容美化、道路绿化、路灯亮化配套的“三纵四横”城镇道路建管新格局。
    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潜力无限。巧借圣水、女娲山、肖家垭三大茶叶名片,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的要求,通过25000亩茶叶基地培植,3000亩茶园流转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全镇茶叶基地总面积已达到3万亩。以喻家塔、曹家湾村为中心,培植了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和2万亩优质花生基地,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花生产业合作社1个、分社25个。依托绿松石资源打造珠宝加工出口集散基地,全镇现有绿松石开发企业23家,珠宝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依托“女娲补天圣地、施洋烈士故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品牌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名镇,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女娲山风景区、施洋烈士纪念馆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景点,配套发展了26家秦巴风情的“农家乐”,成功举办6届中国十堰女娲暨宝石文化旅游节,吸引10多个外省市客商来投资创业。目前,女娲山景区深度开发正紧锣密鼓推进。
    工业块头较大,发展后劲十足。围绕塑料制品、建筑建材、珠宝饰品和生态有机茶四大轴心产业,大力扶持以塑料编织、农用地膜、塑料管材、塑料日用品为主导产品的塑料制品业,全镇新增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培植了年产60万吨水泥为主导的新型建材业,壮大以绿松石开发加工为主导的珠宝饰品产业,打造以茶叶精加工、大米小杂粮深加工为主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塑料制品、农副产品加工、日用轻工为主导的下坝工业园区,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韩溪河工业园区、以珠宝饰品为主导的上坝工业园区和桥东物流中心创业园,累计实现招商引资1.5亿元。逍遥毛峰、圣水绿茶、女娲山牌珠宝饰品、金龙水泥制品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已走出竹山、走向十堰乃至全国,闯出了一条独具宝丰特色的新型工业发展路子。
    商贸物流活跃,发展前景广阔。积极争取实施交通、城建、市场、信息网络等基础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地方商贸流通发展水平。通过鼓励移民、能人、富人进镇居住和务工经商,加强集镇商贸业的建管,使宝丰集镇商贸环境大为改善。形成了集小商品批发和家俱展销于一体的宝丰西门市场、塑钢蓬架式农贸市场、珠宝大市场和宝丰万吨自来水厂等四大专业市场,施洋路小商品销售、桂香路农副产品交易、北大街绿松石展销和建筑建材营销等四条专营街道。截止目前,宝丰商贸市场吸引了浙江、四川、河南、重庆、西藏、新疆、上海等10多个省市的客商来宝丰办企业经商,集镇个体工商户近2000家、超市25家、从业人员达万人以上、中心集镇人口达2.5万人、商贸市场辐射县内外消费群体逾15万人、年交易额达6亿元,鄂渝陕边界地区商贸流通中心效益日益显现。
    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根基稳固。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305”省道为轴心,实施了沿线韩溪河、花栗树、上坝、铧场、侯家湾等十个村的村庄整治,完成秦巴庸派风格房屋改造540户,改造危房327户,完成晒场硬化209户1.5万平方米,安装塑钢围栏7126米,栽植绿化苗木3.3万株,建绿化带7525平方米,建成河道连片成块绿地1.3万平方米,拆除圈厕190个,新建垃圾池64个,添置防火垃圾筒115个、侧挂式垃圾运输车2台,筹建集镇垃圾临时填埋场一个。以植树造林、荒山绿化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生态环保工程,完成天保人工造林357亩,天保封山育林和补植5019亩,低产林改造工程造林1500亩,荒山造林10000亩,义务植树9.5万株,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67%,镇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宝丰镇当前在城镇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误区
 
    宝丰镇作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核心试验区中心的重心,在探索中先行先试,取得了建设的初步成效,如305省道沿线的村庄整体风貌全新改观、施洋路社区等一批新型和谐社区初具雏形、农特产业潜力逐渐显现、城镇带吸纳和辐射影响力不断扩散,但与此同时,在城镇带建设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认识和发展上的误区,面临着很多困难,主要有: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竹山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五化五县战略思想指导下,潘口、龙背湾、小璇、松树岭等一批水利水电建设分批上马开建,随之带来了移民搬迁、移民建镇、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大批特色产业和集镇如雨后春笋,仿佛在一夜之间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变化和建设成果展现了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睿智和地方经济崛起的强大生命力和爆发力,基于此,竹山很多乡镇尤其是305省道沿线的乡镇,俨然成为了各级领导的考察观摩基地。为推介竹山,提升地域名气,地方政府在各级领导莅临考察前,对极具眼球吸引力的特色成果区域,都会倾心尽力筹备观摩点和示范点,往往采取紧急突击的办法,在短时间内使环境卫生、整体效果在时空上达到最优,给视察的各级领导留下深刻的好印象。一旦领导考察调研完毕,一切照旧恢复原状。正是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使得包括宝丰在内的示范区范围内的乡镇普遍存在认识误区,将城镇带的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短期突击行动,内容紧紧局限在将沿线房屋统一庸派化、人行道路彩砖化、环卫设施现代化、村院整治洁净化。由于这种误区,导致城镇带建设时紧时松,缺乏持续有效的助推力。
    整体规划缺乏特色。城镇带沿线村镇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规划先行。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先房屋后道路的现象极为常见。同时实行风格改造的基础建筑多是居民已建设定型的农房,而非新统一规划建设的房屋,改造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未能因地制宜,脱离现实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虽然实现了建筑风格模式化,但村庄整体布局参差不齐极不调,改造后的附加建筑实用性不大,丧失了地域原有特色,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被挫伤。
    重建轻管建管脱节。城镇带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依靠相关政策支持,宝丰镇克服建设项目多,资金运转吃紧的困难,全方百计争取项目切入资金,用于城镇带建设。先后投入257万元完成韩溪河至花栗段2700米11070平米人行道彩砖铺设工程,投入30万元栽植行道树450株、绿化苗木2250株;投入26.3万元改造秦楚风格房屋22户70间,投入16.5万维修平房76户;投入315万元修建了韩溪河、深沟、双庙、喻家塔、曹家湾、秦家河等村12.6公里通村入院公路。近650万元的投资直接由政府承担,而城镇带建设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管理、惩处机制和管理队伍不配套,在推进过程中,铺设好不久的彩砖带被压坏、损坏,绿化苗木被毁损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群众对一些实施破坏行为的分子不制止也不举报,导致巨资建设的城镇带成果屡遭破坏。同时,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后续管护资金严重不足,破坏毁损的部分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修缮,导致城镇带起步阶段建设的是金龙头,到最后留下的结果是秃鸡尾。
    财力有限融资艰难。尽管城镇带建设是省、市、县明确要求和强力推进的重大项目,但各级政府拨付给城镇带沿线乡镇的建设资金相对不足,宝丰镇又是建设重镇,各种建设项目多,资金缺口压力大,镇内绝大部分村集体经济不强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城镇带基础设施建设中,为确保城镇带建设持续推进,政府采取包装项目、土地置换、吸纳能人投资等方式改变项目建设由政府单方包建到全民共建、一方投资到多元投资的传统方式,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社会资本潜力,短期内弥补了建设资金短腿,但城镇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的成果是让人民群众享受,建设资金的最大源头活水在群众,而多数群众在融资参与建设中处于被动状态。
    产业薄弱致富缓慢。近年来,宝丰城镇建设异军突起,移民安置、高速路迁建、地灾搬迁、扶贫搬迁、公共建设用地征用等导致耕地资源被占,多数群众失地丧失经济增收的保障,而宝丰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失地农民难以实现劳力转移和产业致富。而目前的城镇带沿线村落除了有规划改造后的房屋、绿化设施外,普遍缺乏有潜力的产业做支撑,农民致富渠道极其狭窄,增收缺乏可靠保障。
 
    四、宝丰镇科学建设城镇带的合理化建议和途径
 
    城镇带建设是破解新农村建设瓶颈,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惠民工程,它的建设将推动宝丰经济社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但这项工程不是一下子、一阵子投入就能收到长远成效,而是必须结合宝丰实际,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的发展路径,理清科学持续有效的发展思路,确保城镇带建设动力持久,成效长远。
    坚持解放思想是重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事业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和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竹房城镇带的提出和建设,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国内其他地区也不曾有过可资借鉴的模式。因此,要真正将竹房城镇带核心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样板和典范,形成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参照蓝本,我们就必须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敢想敢为。有句话叫做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因此,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我们就应该放宽眼界,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敢于冲破旧有的惯性思维模式和发展套路,以全新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城镇带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城镇带建设真正建成竹山特色、农村典范、中国品牌。
    坚持科学规划是先导。规划是城镇带建设的指导蓝图,决定城镇带建设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真正做到科学规划,就要明确宝丰中心集镇的功能定位,正确处理好与周边村落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既要坚持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也要避免盲目过度的统一化,将农村外观建成城镇,而内涵上却保留着浓厚的农村气息,结果是城乡统筹两张皮,里外发展两重天,丢了本色失了特色。在城镇带建设进程中,应尽可能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村貌民情,保持与历史传统、风俗人情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村组院落的发展规划,切忌千篇一律。按照宝丰发展实际,就应该围绕“五镇共建”发展蓝图,加快重点村镇建设步伐。对于中心集镇的发展,要遵照“北茶南旅、东城西工”的发展规划,围绕一条高速(谷竹高速)建设新农村景观示范区,围绕一条省道(305省道)建设百里城镇带核心示范区,围绕一条河道(宝丰河道)打造高档居住休闲区,围绕一条大道(凤凰大道)打造城镇综合改革试验区,围绕一条环道(宝丰集镇环城道)打造县域副中心,围绕一个产业(生态绿茶)建设农民致富增收示范区,围绕一批社区(铧场、居委会、花栗、韩溪河)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围绕一个园区(工业园)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努力构建产业效益明显、基础设施配套、镇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核心示范区、生态农业先行区、新型工业集聚区、女娲文化旅游区、商贸流通中心区、文化旅游明星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对于305省道沿线的村庄,要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挖掘地域文化,培植壮强优势产业,打造出移民安居乐业、产业欣欣向荣、环境美丽宜人、社区管理规范的秦楚特色村落集群,努力让宝丰成为城镇带大花园中的花魁牡丹。
    坚持群众参与是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火车头,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最绝顶的智慧来自于群众中。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崭新胜利的法宝。城镇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群众。因此,在落实城镇带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群众意识,要认识到城镇带的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建设投入仅靠政府难以长久维系、建设成果不是官员政绩的展示,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地更幸福更有尊严而建设,人民群众才是城镇带建设的主体和成果的最终受益者。故而,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走群众路线,在城镇带规划建设的每个过程中,要切实尊重多数群众意愿,克服关门搞规划,政府在规划中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农民财力,量力而行, 既要实用,又要充分体现和展示新时期农村风貌,确保村居规划具有时代特色。本着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拉动群众资本需求,实现政府包建到群众参建、政府包揽到群众投资、行政建管到群众自发管理的转变,达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目的,保障建设有理、有力、有序、有效。
    坚持产业支撑是核心。发展是硬道理,产业是生命力。经济发展的好坏,取决于产业基础是否稳固,强大的产业支撑是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城镇带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只局限在房屋的整齐划一和村庄集中清理整治,取得村镇硬件上整体面貌的新改观。而其深刻的内涵在于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财源、人人能致富。通过城镇带的建设,既要改善群众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又要为群众事业发展和致富增收提供稳固的保障。因此,结合宝丰实际,要建立起强大的产业支撑,就必须依托现有的茶叶、花生等优势产业基础,不遗余力地做大做强产业板块。发挥集镇商贸吸纳力大辐射面广的优势,提升市场建管水平,把施洋大道建成小商品批发零售一条街,形成十堰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盘大绿松石产业,完善以上、下坝工业园为轴心的绿松石交易大市场;以高香型生态有机茶深加工和农副产品交易为主导,建成鄂西北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交易市场;以韩溪河工业园为引领,建成竹山中西部最大的建筑建材营销市场;以宝丰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为带动,打造鄂渝陕边界商贸流通市场。以此全面助推产业发展,实现村镇劳力高效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坚持项目拉动是关键。项目建设是推动城镇带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抓项目建设的实质就是抓发展。建好城镇带,关键在于项目。项目建设如果缺乏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不能贪大求洋、盲目盲从,要着眼打造地方特色,有选择性地提高项目准入门槛,选准项目,形成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就必须综合考量城镇带建设所涵盖的重点指标,要着力在改善人民生活生产条件的重大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在关系到宝丰的重大产业上下功夫,在能够使宝丰创造更多财富的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对城镇带的对口优惠和扶持政策,整合政策用活政策,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大胆向上争取项目、切入项目,同时借助女娲暨宝石文化旅游节,扩大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借力发展。此外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建设的动态管理制度,对全镇产业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包装一批、上报一批、储备一批、更新一批、淘汰一批,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坚持机制创新是保障。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同样新事物的发展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城镇带作为一个全新事物,它的建设必然要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和制度体系,否则只能落入俗套难脱窠臼。在城镇带建设中,我们要在组织领导、建管体制、融资体制、教育体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上下功夫,打破惯性思维和常规思维,激发干部主观能动性、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激活社会资本流动性,努力使干部群众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改革创新勇气参与到建设大潮中,竭力打造出一批一流的特色产业、一流的和谐宜居社区,真正建成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核心试验区中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