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湖北日报: 纪录片《诗经溯源》央视首播 揭房县民歌之秘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2年1月21日6:2 文章编辑:耕夫


 

图为:摄制组拍摄房县民歌师陈远翠

  湖北日报讯(记者邓洪涛、通讯员周天明)2日晚9时,反映房县民歌历史流变及《诗经》文化的纪录片《诗经溯源》(下称“源”)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播出,成为央视新年播出的首部原创纪录片之一。

  《源》片由《探索·发现》栏目组与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联合创拍。该片围绕房县民歌与诗经的渊源、“诗圣”尹吉甫与房县的关系、尹吉甫与诗经的关系层层展开,首次权威、全面地揭示了《诗经》至今还在房县传唱的历史、地理根源。

  2011年8月,摄制组一行先后深入房县榔口乡尹吉甫宗庙、青峰镇森林垭、尹吉甫文物碑拍摄,并来到门古寺镇民歌堂以及汉江第一大支流堵河源头的房县九道乡等地探访《诗经》民歌,再现《诗经·伐檀》情景。摄制组采用多种拍摄效果,生动地表现了西周时期,房县地区的民间采诗、周太师尹吉甫编撰《诗经》、古房陵人在乡野水畔吟唱《诗经》民歌等相关场景。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观看了《源》说,专题片引用大量的素材,充分证明了西周太师尹吉甫是房陵人。《源》专题片不仅对学习研究《诗经》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诗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链接一】

  房陵深山出大家

  记者邓洪涛 通讯员周天明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被奉为儒家经典。

  它的编撰者周太师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为什么诗经在房县“独唱?”

  纪录片《诗经溯源》给出了权威答案。

  《诗经》开篇为“周南、召南”两地的民歌。关于二南的地域分布,一般认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等广大地区。流行于这些地区的音乐,便是所谓的“南音”。

  袁正洪在《源》中称,以西周时期河南陕县为界,产生在陕以东的经河南的南阳、西北的襄阳枝江以东的地区的民歌为中南(音)。河南陕县以西、岐山之阳、汉水流域上游的汉中、安康等地的民歌为召南。房县是承东启西地域,为中南、少南(音)的交汇地,他不仅有中南召南相关的民歌,而且房县至今有多种动植物资源及民情民俗与诗经二南地域有着传承性。

  当地《诗经》研究者研究发现,《诗经》中提到的很多动植物房县都有。如雎鸠、白茅、香獐、檀木、荇菜、蒹葭、苋菜、薇菜等等,这更验证《诗经·周南》采集于房县,这也是诗经民歌在房县独唱的原因之一。

  此外,《源》从尹吉甫与房县的关系、尹吉甫与诗经的关系展开,进一步论证了尹吉甫是房县人,死后葬于房县的不可否认性。

  据介绍,当地政府已将打造尹吉甫诗经文化列入“十二五”规划:未来将重点打造中国诗经文化节、建设独一无二的“中华诗经城”、打造相关主题的图书、电视剧和旅游大戏等,让诗祖故里重放光芒!

  【链接二】

  那些人·那些事

  《诗经溯源》的前前后后

  记者邓洪涛 通讯员周天明

  纪录片《诗经溯源》开播,最高兴的人当属袁正洪——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开始关注尹吉甫与诗经文化,搜集尹吉甫相关资料,但史料中关于尹吉甫的记载太少了,但他一直在执著地找寻。

  1981年郧阳地区挖掘、整理民间文化时就发现民间歌师还在传唱千年诗经,并将诗经相关民歌收录入《郧阳地区民歌集成一书》。

  2004年11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专家、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等到房县采风,发现民间歌手还在唱诗经,引起学界的关注。

  此后,中国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从事《诗经》的学者纷至沓来;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率全国100多名诗经文化研究专家亲临房县召开诗经文化研讨会,将诗经民歌的抢救性保护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房县还有很多不出名的《诗经》痴迷者,他们用休息时间,搜集挖掘整理尹吉甫有关文字资料100多万字、录音带20多盘、数码录音100多盘及录像带20多盘,拍摄照片资料1万多张,挖掘整理尹吉甫在房县传说故事50多个,收集诗经相关民歌30多首。

  门古寺镇民歌协会会长张兴成就是其中一位,他自1985年开始挖掘、整理了大量的民歌资料。完全靠步行,在全县搜集到民间歌谣1.2万多首、民间故事8500多篇、民间戏曲800出、古唱本100册、手抄民歌本1.2万本。

  这些研究为《诗经溯源》的拍摄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