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龙年话舞吉祥火龙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2年2月5日10:45 文章编辑:耕夫
 
 
 
龙头上色
 
 
编制龙身
 
 
 
    十堰2月5日讯(李胜男、海月、张启国)房县是《诗经》的采风之地,民歌源远流长。周朝太师尹吉甫作为《诗经》的主要采集者、编纂者,同时也是被称颂者,被后世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与房县的关系极为密切,今房县境内仍有尹吉甫的老屋(宅)、宗祠、庙、墓、后裔等。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集,不仅记载有生产生活中的大量鸟兽虫鱼,而且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以及神话传说在《诗经》中都有所反映,这些神话思想在人们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龙字在《诗经》中也是多见的。《诗经》中的《小雅?蓼萧》:“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诗经·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经·小戎》:“龙盾之合,鋈以<角夐>軜。”《诗经·载见》:“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龙”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实体,经过若干年神奇的传说,龙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符号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据老家住房县城关东街的现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正洪介绍,房县:“舞火龙”, 也叫玩龙灯,耍龙灯。舞火龙是最具房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玩灯历史悠久,与宫廷帝王皇亲特放房陵有关,盛于唐明清,流传至今。房县扎龙灯很有讲究,以县府所在的南街扎白胡子老龙,资格最老的龙为大;西街为花白麻胡子龙,次之;北街为棕色胡子龙,大西关黄胡子龙;中西关黑胡子龙;小西关青(绿)胡子龙;东街象征旭日东升,为红胡子最年轻的龙,用竹篾片扎的龙从龙头至龙尾一般有12节或13节组成,不闰月扎12节,闰月就扎13节,扎好的火龙连绵近百米长,玩耍时在每节龙的肚子里点上一个腊烛,全身通亮,所以也叫“龙灯”。龙舌、龙眼是活的,玩耍起来前后左右摆动,显出龙的精神和活力。早在汉代,舞龙就作为祭祀先祖、祈求甘露的一种仪式出现。现在,舞龙更多的是一种民俗象征吉祥的节庆文娱活动。房县舞龙最具特色的是舞火龙。舞龙队共有14人,即举龙头、龙尾各1人,每节1人;1人举龙珠,即龙唃“喂珠”;2人抬1面大锣,边走边捶锣,发出“咚咚咚、趟趟趟” 的响声;前有排灯、过山大号、锣鼓;接着船灯和演出队伍;再过来就是龙灯。人们听见“咚咚咚、趟趟趟” 的响声,就丛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响街头观灯。人群拿着半尺长,也就是直经2至3公分、长20公分的纸巻装有火药的“花子”(焰花),追赶舞龙队放花子,烟花四射,祥龙飞舞。舞龙的人头扎红巾,赤背,只穿裤头,不停地变换舞技,应对放“花子” 的观众。而放“花子” 的观众拿着花子追赶着对准舞龙的人放“花子”,如若龙灯舞跑的不快,“花子” 就把舞龙人脊背烧黑,舞的快就可躲过。舞龙人尽兴时,为追求“花子”( 焰花)的刺激,不时喊出“要花子喲嗬声”, 观众看的更高兴。打着赤膊的舞龙人将巨龙绕场来回舞动,整个街头成了沸腾的海洋,手拿燃放着的烟花的人们争相冲上巨龙,将燃放的烟花喷向龙体和舞龙的人。同时,很多大人还会拉着小孩,或抱着小孩从舞动着的龙体下钻过来钻过去,以象征从祥龙身上得到吉祥和好运。一般正月十三晚出灯,一直玩到十五、十六是高峰,十七玩一会就结束。2009年,房县火龙作为民间手工技艺,被列入十堰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房县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三玩火龙呢?据家住房县城关镇杨泗庙村、世代扎龙(制作龙)的62岁的丁广六介绍, 19岁就跟着父亲学习扎龙,凭借精细的扎龙工艺而出名,弟弟丁广宇也是远近闻名的扎龙高手,兄弟二人常常一起扎龙,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三玩火龙呢?相传古时候,房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的粮食都非常充裕,但粮食浪费很严重。有一天,太白金星站在南天门上,看到人间满地都是白花花的米饭,就禀告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知道后,大发雷霆,认为粮食种子是上天赐给老百姓的,得到粮食却不知道好好珍惜,这样浪费粮食的人没必要留着,于是决定在正月十三的晚上派火龙下界,烧死全城百姓。太白金星知道后觉得这样做太草率,并不是全城的百姓都浪费粮食,还是爱惜粮食的好人多。就在晚上给房县县令托梦:告诉他正月十三晚上火龙要来烧全城百姓,要想救全城的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扎几条火龙,扎的越多越好,在正月十三的晚上把扎好的龙全都拿到街上,满街的跑,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街道两边,向街道中间的纸龙放烟花、鞭炮,放的越多越好,营造一种火光冲天,火海连天的假象。这样玉皇大帝在天上看见后,就以为百姓被火龙烧死了。县令按照太白金星说的做了,正月十三的晚上,房县全城火光四射,火海连天,全城百姓因此躲过一劫。人们认为火龙可以消灾避难,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三,房县都要舞火龙,舞的越好越热闹,来年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房县火龙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龙的种类较多。今年70岁的杨守本也是房县当地扎龙高手,作为祖传扎龙世家,过去人们都称“杨画匠”(过去老百姓对民间艺人的称呼),是房县最早开始扎龙的。杨守本说:“房县有老龙、麻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红龙……,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龙,但龙胡子却大有学问,弄不好就要打架,由于以前的衙门在县门街,现在的政府机关也在县门街,所以‘龙位’排在第一,西街、北街、东街、中西关、大西关、小西关都有讲究,不能乱来。”
    提到舞龙,房县东关社区63岁的董全寿老人兴高采烈地说:“房县元宵舞火龙,生动地体现了官民同乐的欢乐景象,也为祈求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房县火龙扎制、表现形式独具特色:首先,房县火龙有老、中、青三个层次,这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其次,舞火龙的人身上的装饰特别,头戴红绸子,赤裸上身,下身着短裤,脚穿草鞋,极像一个勇猛武士。长龙在烟花、鞭炮中穿梭、翻滚。观看的人也蠢蠢欲动,既害怕又想上去舞两下,给人以激情,振奋人心。舞火龙放映了房县人的英勇彪悍的民风。元宵节舞火龙是房县春节最大的亮点,火龙与狮子共舞,形成翻江倒海,龙腾虎跃的壮观景象,放映了房县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提起龙年,家住房县城关镇西关的文化名人、72岁的何春元老人禁不住喜形于色。他说,今年刚好是他的本命年。“我是农历正月十四出生,听长辈说,自己出生的时候火急火燎,原因就是接生婆忙着要去看龙灯。如今,时代在变,传统也在变,然而人们的愿望没变,人们在欢乐中玩火龙,又在美好的企盼中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有信心一定可以把龙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