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读书——让法官人生更精彩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2年3月6日8:49 文章编辑:胜蓝
竹山县人民法院 郭伦来
 
    今年春节,我再次拜读了荀子《劝学》一书感触颇深:原来,读书对于法官来说是如此重要。
自古以来,会读书的人都说,读书要阅好书、经典、适用的书,《劝学》就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文章深入浅出,几乎已达到古往今来无与伦比的境界。是一篇令人茅塞顿开的千古绝唱。
    会写文章的人善于打比方,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一句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在《劝学》这篇文章里,比喻句是很多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理是说,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读书没有决心,三心二意,用功不到位,即使是朽木,也难以折断。而我们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可谓是水滴石穿,金石可镂。我们做法官的就应该具备这种精神,一点一滴地积累法律法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审判工作。
    《劝学》这篇文章,荀子不是从正面阐述其道理,而是从客观现实中提炼出能反映真谛的事物精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惯用于说明勤学苦练之功效,循序渐进,以致潜移默化,达到青于蓝、寒于水的最高境界。而《劝学》告诉我们“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深刻地阐明我们学习从师的重要性,“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师者是传道就业解惑也,我们的迷惑在老师的点化下,就达其理,就可少走弯路、歧途。荀子的说教,不是泛泛而谈,平铺直叙,而是列举事物的个性,来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而读他的文章,耐人寻味,回味无穷。之所以荀子著《劝学》成为脍炙人口、千古绝唱之作,是因为深刻地阐明了古往今来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
    荀子在《劝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扼要而又深刻的道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我们的学习是无止境的,读完了硕士生的课程,还有博士生、博士后的学问,可谓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啊。即使我们通晓中文,还有外文,即使我们掌握中文的汉语,还不懂藏文其意,即使你谙熟了国际英语,还有其它国家如俄语、法语、日语等。因为人们的实践是无止境的,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荀子讲的道理,对于现代人看来,也许是不足以为怪,因为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只要读过中国地理的人,都会知道地有多厚,至于天吗还有待探索,因为古人释义的天是指日月星辰之间的空间。然而古人荀子从这一自然现象,能悟出一个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哲理。这后人不得不认同荀子的说教之精辟,文风之经典。
    荀子在《劝学》中,讲到学习方法的关键,即是善于学习,善于运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毛主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辟的论述,使我们愈加深刻地理喻“善假于物也”。荀子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是超群的。以致文章深入浅出,经久不衰。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通规律,以简单的事例蕴藏其深刻的涵义。“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毛主席对骄傲自满,不求甚解的人画了一幅贴切的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把深入浅出的学风,助推到更完美的境界。有这种毛病的人,一旦读到这比拟句,就茅塞顿开,羞愧不已。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虽然不通晓风雨的科学道理,但他透彻地论述了一个有作为的人为什么学习的意义。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低碳经济》的学问,就需要学习许多我们一知半解甚至外行的东西。当我们兴高采烈地进入形态各异、凝结着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巧夺天工的建筑群世博园,即使是一位博士后,也将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学生,还是一个渴望实践的求知者,这时,我们再来拜读荀子的《劝学》,他讲的道理会使我们豁然开朗。
    法官的能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效果。这就要求法官不仅要时刻忠于职守,忠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更要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广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法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才能适应法官的职业要求,才能让法官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