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房陵三吟 中华文化的一枝独秀 西周诗经文化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2年6月19日7:26 文章编辑:耕夫

房陵三吟

 □梅 洁

  房陵文化:

  中华文化的一枝独秀

  数年前,新华社十堰通讯站站长袁正洪先生告诉我,他们要建一个“民俗文化网”,全力打造房陵文化,他郑重也激情地把他的故乡房县推介给了我。他说,房县民间的神农文化、西周诗经文化、帝王流放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民间世代相传,经过数千年的交汇、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房陵文化体系。房县广为流传的民歌、戏曲、故事、谚语,以及从古代《诗经》到当代诗歌,从“待尸歌”到汉民族创世长篇《黑暗传》,房县众多的民间歌手、民间故事大王,以及各类民间艺人、匠人,构成了房陵民间文化非凡的魅力与独特的存在。

  那时,房陵文化第一次走进我的视野。

  此后,我知道故乡十堰的人们已开始在抢救性挖掘、整理、提炼、包装这一民间文化的精粹,我深知这一重大课题的论证和研究将对中华文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人文背景,我也深信对于这一文化内涵的追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价值意义,厚重而大雅的房陵文化必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枝独秀。

  数年过去了,迄今,魅力非凡的房陵文化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所谓“房陵”,即巴山山脉中的一片广阔的盆地,峰峦叠嶂的大巴山宛若房屋墙壁般围拢着这一片肥沃而神秘的土地。相传四千多年,尧的儿子丹朱被封为房邑侯来到这里,丹朱为儿子取名房陵,舜就封这里为房子国,这是“房陵”来历的又一释义。春秋时期,房陵的周边与秦、巴、楚三大国和庸、麇、邓等小国相邻,这些诸侯国的文化在此融合,构成了房陵文化的多元与独特。

  应该说,房陵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涵是神农文化。神农氏在鄂西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斫木以耜,揉木为耒”,开创了农耕文明,在神农架搭架采药开创了医药文明。三千二百平方公里的神农架,以前有三分之二在房陵辖境内,始于房陵的农耕文明和草药文明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养育了地球上一个庞大的民族;而草药文明使中华民族从蛮荒中一步步强健地走到了今天。至今,房县一些民间医生把祖传的草药医术传承得炉火纯青,也把草药文化传承得至善至美。

  年轻的房陵人zl(化名)写到:“在房县,民间医生很多,乡乡有、村村有,而且每个村落往往都不止一个两个。就是不行医的一般的人,往往也懂得一些草药知识和医术。这里的民间医生大多并不以行医为生,他们行医不收钱,也不收礼,完完全全是为着治病救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行医执照,没有被国家认可的合法的医生身份,但是他们的医术非常高明,常常让现代化的医院望其项背。”

  有学者认为,在房陵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流放文化。房陵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历史上把房陵作为流放地的朝代最多,被流放到这里的人数最多,而且品级最高。自秦至宋1200年间,流放到这里的帝王就有14位。在中国的历史上,河北的沧州、黑龙江的漠河、四川的巴州,以及新疆和海南等地,都是较为集中的流放地。但是,没有哪一处能够在上述几个方面与房陵相比。

  自秦以来,房陵有数次大规模的流放活动。第一次是秦始皇亲政的时候,长信侯嫪毐起兵叛乱被处死,其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4000多户、上万人口被流放到房陵。接着是吕不韦被免职在蜀郡忧惧自杀后,其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一万多户、数万人被流放到房陵。西汉时期,刘邦的女婿张敖以及济川王、济东王、清河王、河间王等均被流放到房陵。唐中宗李显被贬谪为庐陵王在房陵长达14年之久。

  时至今天,在房县野人谷镇一座百丈悬崖前,人们多次告诉我,这是庐陵王李显当年“挂榜招贤”的地方,今天的人们依然称其为“挂榜岩”;在神农架寒凉的高山草地“大九湖”,人们说当年“薛刚反唐”就是在这里秘密操武练兵。

  “纵观历史,被宫廷流放到房陵的帝王,被流放帝王带到房陵的宫廷文化,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在房陵这个独特的地域里,王与民的亲和、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流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为中国的历史书写了独特独到的篇章。”这是我在zl博文中读到的价值判断。

  其实,作为文学写作者,我特别钟情的是房陵文化中的诗经文化。早在2005年我撰写《大江北去》一书时,已经十分动情地写到了《诗经》,我把其看作汉水文化对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贡献。

  我曾读到我作协的同事、诗人简明先生一首有关《诗经》的诗,他这样写道——

  诗经

  是一只鸟怀念一只鸟

  是一条河穿越一条河

  是一座山覆盖一座山

  诗经

  比古老的绘画更绘画

  比伟大的史诗更史诗

  比神圣的宗教更宗教

  ……

  我非常感动简明先生对《诗经》诠释得如此美丽。简明的故乡在遥远的乌鲁木齐,但他却以圣洁的诗人情怀读懂了来自汉水岸边的《诗经》。我的感动又仿佛不仅仅是这些,因为在我内心的深处还以为:与其说简明读懂了美丽的《诗经》,不如说他读懂了美丽的汉水。

  汉水对华夏文明的进化在《诗经》里有着最幸福的彰显,地老天荒,人类千年的爱依然美轮美奂。有人统计过,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述古代先民在江河边繁衍生息、劳动生活的诗多达六七十首,而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就有十七首,大多与汉水有关。

  比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表达男子追求爱人的相思之苦。

  由这些美丽的古代情诗,我们不难看出繁衍生息在汉水流域的儿女们深情的气韵。他们灵秀、聪颖,他们善良、多情,他们忧伤、善感……这就是汉水文化的质地。

  近些年的汉水文化研究表明,最早采集、编著这部中华诗歌元典的人叫尹吉甫。作为两千七百多年前西周时代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尹吉甫,我们知之甚少。但这位中华诗祖编著的《诗经》,一部文化元典,江河般世代流淌。

  如今,在离湖北省十堰市西南八十公里的房县青峰镇尹家山,旷古的荒芜掩隐着大师的一丘荒冢。在尹吉甫的封地里,一方断碑,几字镌刻……亘古的沉寂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一代诗魂穿越千年的浩瀚,向我们吟唱:“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诗经》中称赞尹吉甫“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他奉周宣王之命,率军北伐猃狁,南征荆蛮,驻守淮夷,辅佐“宣王中兴”;又诵“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注重文化和文学的朝代,当时周室有“采诗”制度和“献诗”制度,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集诗歌,也即采风。我们今天的文学采风,应该是从西周沿袭而来。朝中公卿士大夫定期为天子献诗,正是周室的这种文化制度,才使《诗经》得以产生。与西周王朝都城西安王畿接壤的房陵,民间有“好歌”的传统,于是就成了采诗人的理想之地。房县不仅是《诗经》的采集地,还是《诗经》最早的采录人尹吉甫的故乡。

  应该说,诗经文化是房陵文化的血脉。产生于西周的诗经文化,发育成熟期整整达500年。在尹吉甫之后三百年,由孔子最终完成《诗经》的编选。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最终成为中国文字文学的源头和基石。

  房陵文化是极具特殊意义的地域文化,这一文化的特色不是其它地域文化可以比拟的。近十年来,房县文化工作者紧紧围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彰显房陵文化魅力”这一工作主线,传承与保护并重,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使地方特色文化不仅成为地方的一张靓丽名片,也使地方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华旅游文化最具魅力的品牌,这是房陵人的文化贡献。

  野人谷:旅途中不能忘怀的驿站

  野人谷位于十堰市房县境内,北接房县县城,南邻神农架林区。这里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连接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数十位农民遭遇 “野人”的报道之后,野人谷便成为世人眼中一片神秘的土地。而不曾料到的是:植被茂盛、山高水险、峰峦叠嶂的野人谷竟每每成为我旅途中醉倒的驿站。

  早在1991年10月,我在离别31年后踏上故乡的土地,在故乡文学朋友尚政民、海默、鄂青子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走进神农架。那时,从郧县到神农架摇摇晃晃要走9个小时的土石公路,房县桥上乡(野人谷镇的前身)是我们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休息、午餐的必选驿站。不想,第一次醉倒房陵就是因为桥上人家自酿的、无法抗拒的黄酒。我敢说,奶白色的、甜香无比的房陵黄酒没有任何人可以躲过它的第一次诱惑,三碗四碗豪饮之后,不醉便不是血肉之躯。就是这种世间独一无二的、据说来自宫廷秘方且传承了两千余年的奶白色糯米黄酒,让我第一次难忘房陵,难忘桥上人家。

  其实,那时的桥上农家远不是今天的富庶之乡,居住在巴山深处的农民因气候的寒冷,他们种在海拔千米以上的玉米无法成熟,冬季来临之前,他们只得把没成熟的玉米摘下,连核带籽磨成苞谷浆,放在木缸里发酵。日日复日日,年年复年年,桥上人就靠这又酸又馊的苞谷浆度日。当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房县桥上乡,家家有木缸,不装米和面,专装苞谷浆。这就是为什么我后来在《山苍苍,水茫茫》和《大江北去》两书的写作中,对为改变这一饥饿现状奋斗不息的郧阳地区决策者和农业专家充满敬意。

  1993年5月,河北电视台拍摄我的作品《女人河》,到郧县、神农架取外景,我们一行人第二次醉倒野人谷;1996年5月,受神农架管理部门邀请,我和女作家冯秋子前往神农架参加国际旅游节活动,我第三次醉倒野人谷;2001年10月,我随十几位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走进神农架,当我们走过刚刚开始开发的野人谷,当十几位作家夜宿挂在山岭半坡的农家乐酒店草屋,没有一个心灵不与野人谷迷人的风景和同样迷人的黄酒一起醉倒;2007年,《大江北去》刚刚出版,我携带飘着墨香的几本样书和我35岁、从未踏上母亲故乡的儿子、儿子的妻子和女儿、儿子的岳父岳母,“浩浩荡荡”回到了十堰。当我带着亲人们一行走进神农架、途经房县时,我的文学朋友、房县文联主席姜照辉开车接出了五公里。在野人谷农家乐午餐时,房县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家领导一起出来为我和我的亲人们接风,一碗又一碗的房陵黄酒让我和亲人们醉倒在金色灿烂的野人谷。不知深浅的儿子豪饮了八大碗奶白色黄酒后便不知了去向,当照辉友找到他时,他已不省人事、四脚朝天地仰躺在了野人谷的路边,直到数小时后到达神农架,依然不省人事的儿子被人从车上背进了房间。

  也就是这第五次醉在野人谷时,我认识了那位飘着一头长长的天然卷发的姑娘——野人谷镇年轻的镇长王玲。关于王玲,我将在下一节文字中叙说我生命的感动。

  此次野人谷之醉后,我的儿子和他的妻子便迷上这远方醉人的醇香,一年又一年,凡是中秋和春节,他们都要从一家设在北京的湖北特产店购买十几箱房陵黄酒,除自家享用外,一箱又一箱地赠送亲戚和朋友,年年乐此不疲。我又何尝不是把其当作玉液琼浆,送给了我文学界尊贵的朋友?陈建功、阎纲、林非、雷达、李炳银、田珍颖、刘茵、肖凤、晓虹、兆胜、赵宁、高伟……我都记不清有多少文学朋友喝过我送去的这千年琼酿!

  “你们尝尝吧,比绍兴黄酒好喝……”一年又一年,我和儿子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这仅百十元一箱的房陵黄酒连同我们酒一样绵厚的心送达给世间尚存的友谊。北京《十月》杂志主编王占君和做了我十几年责编的编辑伊丽霞尤为钟情,他们品尝了我送去的黄酒之后,便常常开车自己去湖北专卖店购买,其他编辑也都跟着去,以至于一位编辑曾笑我说:你是你们老家黄酒在北京的最佳“推销员”!

  我一直在想:一次次醉倒在野人谷,仅仅是因为酒么?

  20年前我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过一篇醉酒文章《泪雨霏霏干一杯》,我在文中写道:“干一杯是因为敬重因为崇尚因为情份里有着才干一杯;因为肝胆相照因为共度春秋因为友情长久才干一杯。一杯豪爽的酒真诚的酒最是心意啊!酒中的品格酒中的苦愁酒中的寄望酒中的绵厚你知了晓了才最是朋友啊!”

  巴山深处的野人谷,我旅途中快乐也难忘的驿站,我拿什么报答你豪爽的酒、真诚的酒?还有你酒中的寄望、酒中的绵厚,我真的知了晓了吗野人谷?

  相约野人谷:

  一个女子远山的呼唤

  野人谷处在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相隔,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受到山地冰川寒流的影响极为微弱,使野人谷成为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之一,从而保存了丰富、古老、珍稀的森林植被。野人谷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4种、Ⅱ级保护植物22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53种,还有许多珍稀的白化动物,如白熊等。

  野人谷与野人洞毗邻,这里因经常有“野人”出没而得名。十里长峡,山雄水美,潭绿石奇,曲径通幽,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野人故乡,植物王国”之称。峡谷内有珍珠坡、麒麟峰、野花荡、屈尊关、龙字岩、苍鹰壁、野人府、伟人峰、野人窥谷、野人城堡、野人部落、三潭野浴、龙须飞瀑、九龙攀岩、河马豪饮等多处景观。野人谷是阳春赏花、盛夏避暑、深秋写景、严冬咏雪的理想去处。

  这是经历十几年艰苦的开发后,野人谷呈现给世间的国家4A级风景区。曾经饥饿、贫穷的野人谷人在物质丰殷、生活富裕之后,开始了精神与文化的追寻。他们不辞辛苦地打造原本就神秘、原本就美丽的河流山川,使其更具文化的意义。然后,他们盛情地邀请外部世界的人去分享他们家园宜人的风光,然后让人们带走快乐,带走他们的友谊和他们如山野一样纯朴的心。

  2012年4月26日,中国房县“走进野人谷”文化旅游节在野人谷镇盛情开幕,数百名山外面的文化人怀着对大自然的钟情、向往,怀着对野人谷神秘的憧憬走进了巴山深处的这片山野。

  原生态的风情风物、靓丽的新农村建设、悠扬淳朴的诗经民歌,动人的歌谣、曼妙的舞蹈、挂在山顶的弯月、燃在山谷的篝火、天公造就的洞窟、风光旖旎的十里峡谷……

  此刻,还有什么比野人谷带给生命的快乐、悸动更让我升起一种深深的感恩。

  感恩那片美丽的山野,感恩我每每醉倒的驿站,感恩5年前认识的那位女子王玲,感恩我的文学朋友照辉。照辉打电话让我回去参加野人谷旅游节时,我即将启程与一批作家去南水北调东线采风,时间的冲突使我谢绝照辉邀请的同时倏忽升起一种亏歉:百里迢迢把房陵黄酒送到《大江北去》首发仪式上的照辉,和房县文学朋友送我回北京误了下车被火车拉走好几站的照辉,在野人谷驿站总是迎来送往的照辉……真的回不去了呀照辉!对不起了呀照辉!

  那位把长长的天然卷发高高拢起的女子王玲在呼唤:回来吧大姐!回来吧老师!我去十堰接你!你若坐飞机我去襄阳机场接你……旅游节时间改了,不是4月23日,是26日,我们等你回来呀!

  4月24日,当我和十几位作家沿调水东线纵穿了江苏、纵穿了山东8天之后,当作家们在济南分手乘高铁两个小时即可回北京时,我选择了20个小时的车程回到了十堰。我听到了那个女子殷殷的呼唤,我听到了我每每醉倒的那个驿站的呼唤。不能亏歉的远山的呼唤啊!

  我回来了,我看见已成为野人谷镇党委书记的那女子双眼含满了热泪;我看见她一杯接一杯地向山外面来的客人敬酒,她自己也一杯接一杯地喝。友人告诉我,这些年到省里跑项目,那女子哪次不是五杯六杯、七杯八杯地与人喝酒,喝完就胃痛,喝完就倒在车里不省人事。在火炉般酷热的省城,那女子一身一身的衣服常常被汗水湿透,回到宾馆里用水搓一把汗腥味的衣服晾到车上就踏上返程的旅途……

  原本多么幽深偏远的山野小镇,如今已成为全省旅游名镇;原本多么寂寥无名的桥上乡,已更名为野人谷镇;原本多么贫苦的农民,如今遍地种茶种烟种绞股蓝种高山地膜蔬菜繁育大鲵人均收入近五千元;野人谷、野人洞2个4A级景区闻名省内外,野人洞被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杜川村被评为全国旅游名村;野人谷镇进入全省生态自然保护圈;国家环保部授予野人谷镇“生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省文联文艺创作基地设在了野人谷……

  这一切,哪一样不浸透那女子无奈的酒水、奔跑的汗水和辛酸的泪水?哪一样能离开那女子留在深山峡谷七年的责任与深情?

  在十里大峡谷入口,那女子悄悄告诉我:她特别感谢远在县城工作、爱她疼她的丈夫,特别感谢同样爱她疼她的婆婆,也特别感谢她懂事的孩子。她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她可能会垮掉;她说,这次几百人参与的旅游节仪式,甚至饭菜、住宿安排,丈夫都帮她一一审过……

  那女子还说,打造野人谷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镇上投入几千万元,但收益全归农民,神武路沿线已形成连片的生态经济带、上百家农家乐。老百姓富裕了,我就安心了。否则,我真是吃不下、睡不着……

  望着风火般奔忙、两眼已布满血丝的女子,我心中在深深地慨叹:辛苦着也幸福着的王玲,让我怎能不爱你、敬你?

  临别时,我拥着双眼含泪的王玲说:“让我叫你一声亲爱的玲妹妹,我会永远为你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