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庐陵王故居在房县城南并非在城西化龙考
信息来源:十堰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9月21日8:45 文章编辑:耕夫

房县显圣殿风光 赵虹摄

房县民居天井   赵虹摄

  袁野 袁源

  房县古为流放地,但房县距古都长安相对比较近,加之物华天宝,则被称为宫廷 “后花园”,也称为皇亲国戚流放的 “宫廷陪都”, 所以也叫帝王皇亲将相特放地。有史载唐中宗李显 (庐陵王)流放房州十四年,庐陵王故居有许多传闻,一说房县城南朱家坎,一说房县化龙堰镇土城。笔者从2003年至今年9月上旬,先后多次对房县唐中宗李显 (庐陵王)故居考察研究,并且诚邀5名考古和历史文化专家、教授、博导实地考察研究,走访老农,查阅史志等,经考证表明,庐陵王故居遗址在原房县城南门外500米至1000米处,即老地名朱家坎至东漕。庐陵王故居在房县化龙堰镇系误传。

  据中华书局出版的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中宗睿宗》一书记载: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章怀太子废,其年立为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遗诏皇太子柩前即帝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改元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其年五月,迁于均州,寻徙居房陵。圣历元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

  明·嘉靖 《湖广通志·郧阳府》流寓篇记载: “中宗唐高宗嫡嗣,武则天僣位圣栱三年废中宗为庐陵王,安置房州,后狄仁杰等力谏,则天悔悟召还嗣位。”

  明代 《郧阳府志》侨寓篇记载: “唐中宗,高宗嫡子,立二年,武后僣位,废为庐陵王,安置房陵。十一年 (应为十四年)后圣历元年,有感狄仁杰姑侄母子孰亲之谏,始悔悟,遣徐彦伯召还,复辟。”

  清·同治版 《房县志》侨寓篇记载: “中宗,高宗太子。立二月,武后废为庐陵王,四月迁帝于均州,二年迁帝于房州。帝之迁房,与韦后同幽闭,备尝艰苦。每使至,帝惶恐欲自杀。后止曰 ‘祸福何常,早晚等死耳,无遽。’帝与后约一朝见天日,不相制。居房十四载。武后感狄仁杰姑侄子母之谏,遣徐彦伯召还东都,以帝为皇太子、河北道元帅,狄仁杰副之,以讨默啜。神龙元年,帝复位,与韦后朝政,亦如武后在高宗之世。今旧城南有反子口。”

  李显流放房州长达14年,庐陵王故居在房县哪里?据明·嘉靖《湖广通志·郧阳府》古跡篇记载:“庐陵王城,在县城南门外,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迁房州时居此今废。”

  明代 《郧阳府志》古跡篇记载: “庐陵王城,县南门外,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迁房居此。创有望北崇台。今遗址尚存。”

  清·同治版 《房县志》城池篇记载: “唐中宗迁居房州,有庐陵故城,久废,今南门外遗址存焉。明洪武十年,山洞寇发,调襄阳卫剿捕,遂留守御,移筑今所。面山背河为城,周围七百二十五丈,高一丈五尺,计四里有奇。城四门、瓮城四、门楼四、角楼四、冷铺三十六,池广二丈,深七尺。四门各设铜炮二尊,高四尺,围三尺,厚二寸余,重四百斤。相传中宗居房时造,以备非常者,故不类他郡县镇门虚具也。”

  据房县地名领导小组1983年编写的 《房县地名志》 “房县城”记载: “据 《房县志》记载: ‘唐中宗 (即李显)公元684年被武后废为庐陵王,二年九月迁居房州(今房县),有庐陵故城 (久废)今南门外遗址存焉 ’,北宋皇祐3年(公元1051年)知州陈希亮在其北侧重建城池,后经多次复修扩建,成为一座坚固的山区古城。原城墙四周长约3公里。高6至8米,底宽约4米,顶宽约2.5米,均为古砖垒砌,内为土石保城护围,城墙上方设有1001城垛。城周设有4门,东曰 ‘景春’,西曰 ‘来凤’,南曰 ‘凯旋’,北约 ‘永定’。西城门两旁书有 ‘蜀西孔道’, ‘楚北边疆’对联,上额横幅为 ‘乃吉四顾’;东门上端横额书有 ‘忠孝名邦’四个大字;东、西、北门均有‘月城’。解放后城垣逐被楼房所代替,现尚存遗址两段:东北角一段长204米,西北角一段长180米。”

  据 《房县地名志》记载:“化龙公社土城 (距房县城西20多公里),古城大队土城以土围城墙取名。”紧邻的 “西土城大队的土城 (村),土城以古时为防匪患修筑土围得名”。

  从上述文献记载,清楚地表明陵王城在房县南门外,尤其是清·同治版 《房县志》记载 “庐陵故城 (久废)今南门外遗址存焉”,这在当时记载是比较明确的。而在文物遗迹考古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郧阳地区文物普查也有明确记载。

  据 《十堰文物志·房县历史文物古迹》记载: “朱家坎遗址,城关镇南门外。面积约5000平方米。唐代。采集有陶豆座、鸡首壶嘴及砖、筒瓦等。”据 《房县志》记载:“唐中宗迁居房州,有庐陵故城,久废,今南门外遗址存焉,故有此处为庐陵故城一说。 (见 《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

  据 《汉江考古》1985年第4期第76页记载: “唐中宗的宫城,据 《房县志》记载在县城南门外半里。这次普查发现有高出平地两米高的台基。残存的宫城基址长一百多米,宽仅剩二十米。在台基土层中采集了大量的绳纹筒瓦、唐砖、灰陶罐、陶壶口沿及陶片。”

  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等专家在详查文献资料的同时,多次专程到房县化龙堰镇土城和原房县南门外朱家坎等考察。从以下八个方面认为房县化龙堰镇土城“庐陵王故居” 系误传:

  一是房县化龙堰镇土城挂有2006年题写的 “庐陵王故居” 牌子的土坯瓦房,其墙跟脚砌有残缺的汉砖,同时也砌有清代的残缺砖块,房子的土墙中夹杂有汉代纹饰的残缺瓦片,也夹杂有清末民国初时残缺瓦片,其建筑风格是清末民初民房,并非是 “庐陵王故居”。

  二是房县化龙堰镇土城所谓的 “土城墙”,经查看农户住房里的 “土城墙” 及外延到河沟边 ,只有二尺四寸厚,高度四米左右;所谓的 “城门” 一看就是清末民初民宅院子的土围墙。

  三是所谓的 “护城河”, 一处是所谓 “庐陵王故居” 五十米前的干涸小渠沟宽不到一米,根本不是 “护城河” 遗迹;另一处所谓的 “土城墙” 东连汪家河出口天然堤岸,依岸就势,并非人工 “护城河”。

  四是在房县化龙堰镇土城所谓 “庐陵王故居” 及附近地上发现有汉代纹饰的残缺汉砖和汉代纹饰的残缺瓦片,由此推断是汉代有关遗迹。

  五是古籍、地方志记载 “庐陵故城” 遗址在房县南门外,并无在房县化龙堰镇土城之记载。

  六是从民俗上说,庐陵王被贬到房州此前是 “皇帝”, 被称为“真龙天子” ,讲究风水,化龙堰地名 “化龙”, 不会住这里。据原住在这房子旁边的邻居87岁的邢老说,这栋土坯房是已过世老人邢方直的民宅。随后邢方直年过六旬的女儿及女婿说这是他们家的老宅。原来没听说过老宅是庐陵王故居,民俗说: “坟对山尖,庙对垭,屋场对的簸箕洼。”因这座房子门对山顶 “不顺”,原来贫困没钱盖房,前些年条件逐步好一点,新盖了房子,这老房子也就空闲了,沒想到被宣传成庐陵王故居。

  七是商业化炒作。据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退休老站长、研究员李征康吿诉笔者,十年前,房县为了打造黄酒文化,请他帮助组织编造房县 “庐陵王皇酒” 的故亊,虽有史传说庐陵王因高血压遗传很少饮酒,但为了商业炒作需要,则编造了庐陵王的系列故亊,其中组织编造了 “庐陵王与化龙堰古城” 的几个故事,但不能作为民间故事传承。据 《蒙曼说唐》:“唐中宗怎么会死得如此突然呢?这就要考虑李显的家族遗传病史了。李唐家族有心脑血管的遗传病史,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统统患有 ‘气疾’、 ‘风疾’,这在古代都指心脑血管类疾病。正因为如此,李唐王朝的皇帝们并不长寿,李显五十五岁死亡尚属正常。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以发病急、死亡率高为特征的,李显在事先没有表现出什么症状的情况下暴卒,也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一般规律。这样看来,说韦后母女毒死中宗是一个千古冤案。”所以说庐陵王因高血压遗传很少饮酒。

  八是误传。例如史载唐中宗李显 “庐陵王” 先是被贬到均州,后从均州官山至房县城东北连界的大马到房县城;而民间编造误传成庐陵王被贬从西安——汉中——安康——竹山——房县城西化龙堰镇——到房县城。 “庐陵王”先被贬住均州 (后为迎恩宫),而民间编造误传成庐陵王先被贬成了乞丐,流浪住进 “风水不好” 的民宅。还有的没见过唐宫是什么样的,所以将 “百年民宅” 想象成唐时宫殿也就是这 “百年民宅”的样式。但一位年长老人说,解放初我见过房县 “唐封古迹”古搂,怎能把普通的 “百年民宅” 当“唐中宗故居” 呢?

  由此,庐陵王故居在房县化龙堰镇土城之说缺乏文献记载和文物考古实物之依据。古建专家张华鹏、十堰市博物馆副馆长祝恒富等专家先后实地考察后说:这是民国时期的民宅,墙根脚还砌有建房时捡的汉代和清代的乱砖头,土墙上还有民国时期的瓦片,是百年民宅,不是唐代 “庐陵王故居”。

  房县不仅化龙堰镇有古地名“土城”, 而且距县城以北33公里有土城镇的土城村。据 《房县地名志》土城公社记载: “土城:以龙坪河东岸黄泥沟口一土围大院得名。面积约2平方公里 (指土城村面积)。”当地古时把防匪患修筑有一定规模的土围墙大院俗称为土城,这也不是 “庐陵王故居” 。

  经考证,庐陵王故居在房县城南依据有以下三点:一是据 《十堰文物志·房县历史文物古迹》记载: “朱家坎遗址,城关镇南门外。面积约5000平方米。唐代。采集有陶豆座、鸡首壶嘴及砖、筒瓦等。二是明·嘉靖 《湖广通志》、《郧阳府志》、清·同治版 《房县志》、 《房县地名志》等均有记载:“庐陵王城,县南门外,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迁房居此。创有望北崇台。今遗址尚存。”三是经走访20多人调查,朱家坎及县城有些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庐陵王故居的遗址,即在原宋代修的房县城南门外500多米远的地方,北至现房县水电局——气象局;西至原五道渠至朱家坎;南从朱家坎刘家嗣堂至现房县人民医院;东从原东漕 (有一宽2-3米由南向北的渠)至房县人民医院位置,面积约1平方公里。据一些老人说,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尚可看到庐陵王故城遗址的有关 “城岗子”、 “城墙凸子”及唐代砖头、瓦片。

  走访中,房县城关镇白路村2组64岁老人戢太春说: “我家住在朱家坎小路旁,小时候经常听老年人说庐陵王李显来房州后,在房县城南门外500米处建庐陵王城,面积大约有一平方多公里。城外面修有护城河,靠近我们这段的护城河叫五道渠,靠近县人民医院附近的那段叫东漕。旧址以现在的朱家坎刘家嗣堂至县人民医院为中心。解放前,我和我爷爷到南门外校场坝放牛时,看到陵岗子、城岗子的土凸子有3米多高,我经常跑上去玩。”

  白路村2组80岁戢太民老人说: “我家住在白路朱家坎凸子上,十几岁时,经常听老年人讲,县城南门外校场坝500多米远,是庐陵王建城的地方。李显建的城时间久了经风吹雨打还有沙土凸子形状,上面长满青草,四周圆乎乎的像个台子。”

  白路村3组83岁老人戢太全说: “解放前,我在房县城南门外校场坝亲眼看到庐陵王故城的旧址,面积大约有1平方公里,紧靠现在的县人民医院和县水电局水电开发公司,西边靠朱家坎等,当时地里有不少唐代的砖头和瓦片。”

  白路村四组84岁老人戢太龙说: “我住在县城朱家坎附近,小时候放牛,我听不少老大伯、老大爷说南门外校场坝附近就是庐陵王城的地方。他们还给我们讲庐陵王城四周有 ‘东漕’,靠近朱家坎那一段还有‘五道渠’,说是护城河,还建‘陵岗子’和‘城岗子’。”

  据十堰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刘文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郧阳地区组织文物普查,根据有关志书关于庐陵王故城在房县城南门外的记载,曾在此选择有关地块探访,发现有唐代的砖、筒瓦等,说明庐陵王故居应在房县城南门外,而化龙堰土城只是发现有汉代的砖、瓦文物遗迹,这说明化龙堰古城村在没有发现有关城址实物的情况下,尚不能说化龙堰土城是庐陵王故城遗址,更不能将一看就知道是清末民初时的民宅说成是 “庐陵王故居”。

  由此,专家建议,文物考古是一门科学,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科学定论,且莫将庐陵王故居在房县城南误传在化龙堰镇土城,要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负责,对下一代负责。

 (源 : 十堰日报 •  目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