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中心 >> 正文
诗祖尹吉甫与诗经民歌讲座演唱进入武汉音乐学院课堂 (图文)
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7年7月3日15:46 文章编辑:岩柏
   
 
袁正洪(左4)向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教授(右4)、
副院长雷勇(右1)赠送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书籍
 
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民间歌王朱其全(左2)、刘光友(右1)、
民哥师尤德凤(左1)、陈茂云(右2)演唱《诗经》民歌
 
 
  著名音乐家、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副院长,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民族音乐教研室主任周耘讲话高度称赞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和诗经民歌演唱
 
 
武汉音乐学院师生听讲座和诗经民歌演唱
 
    十堰网7月3日讯: 据诗经文化网7月3日讯(记者金勤、通讯员袁源):记者今日上午采访,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专职副主委熊友明带队,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咨询中心主任袁正洪和诗祖尹吉甫故里、诗经之乡房县4名民间歌师、民歌收集大王竹溪县桃园乡教师陈如军,于7月27日至7月28日,应邀参加“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搏物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公益系列活动”, 深入浅出的的诗经尹吉甫文化暨《中国中西结合部古音乐文化沉积带——鄂西北汉水武当地域庸风巴音秦韵楚调川味豫曲民间音乐及宫廷遗韵之特色》讲座与民歌王同堂、紧密配合,边讲边演唱千古诗经民歌,十分新鲜活跃,不仅创新、生动有力地宣传了非遗项目, 而且一展音乐课堂的创新气氛。
    博大精深,图文并茂,183幅精彩珍贵照片展示,引人注目的讲座,与一首首的悠扬古朴,具有先秦音乐遗韵,极富民间原生态音乐之特色的诗径民歌,伴之以乐鼓相奏,如此诗径民歌的天籁之音,令在座的专家和学子连声赞叹“千古诗经文化仍‘鲜活’地保留在尹吉甫故里鄂西北房县, 不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宝藏!”。 歌师们也发出肺腑之言称赞:“武音非遗展演活动办得很成功,不仅使民歌传承人有了参观学习交流的机会, 而且也实现了民间歌师走进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课堂的梦想!
 
湖北文史第一名人  诗祖吉甫轰动讲坛
 
     中国诗经学会会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 1974年开始收集房县民间文化,1980年开始关注收集诗经尹吉甫文化,坚持把“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当文化工程抓,坚持深入房县尹吉甫镇、青峰镇等10多个乡镇采风,先后走访2百余人次,搜集有关资料百余万字,拍摄照片万余张及录音、录像资料等。房县至今还保存着尹吉甫的石窟宗庙、7块文物石碑;传说为防盗墓有12座墓, 尚有9处遗迹;以及省市县古地方志记载有尹吉甫人物简述、老宅、祠等遗迹。
 
 
    中国诗经学会会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
     尹吉甫文化研究咨询中心主任袁正洪讲座诗经尹吉甫文

民间歌师朱其全、尤德凤、陈茂云演唱《诗经》民歌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西周太师尹吉甫,生于周厉王二十七年,卒于周幽王七年(前852—前775年),号兮伯(亦号兮甲),字吉甫,出生在房陵(现湖北省十堰市所辖房县) 。尹吉甫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而且是卓越的音乐家、武术家、最早的税务高官、最早的市场管理高官。尹吉甫“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他奉周宣王之命,率军北伐猃狁,南征荆蛮,驻守淮夷,辅佐“宣王中兴”。尹吉甫是周宣王时期《诗经》的采风者、创作者、编纂者,亦是被歌颂者。《诗经》名篇《烝民》、《崧高》、《江汉》、《韩奕》、《都人士》、《六月》等乃尹吉甫之作。《诗经》中盛赞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文武吉甫,万邦为宪”2011年3月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夏传才教授在为袁正洪编著的《中华诗祖尹吉甫研究》一书的序言中说:“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军事家, 也是大诗人。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从尹吉甫诗作的文采、其名篇思想艺术对后人的影响,他对《诗》编纂成书过程中的贡献等多方面,尹吉甫可称为中华诗祖。”湖北历史上十大文化名人尹吉甫名列第一。
 
 
著名音乐家、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副院长周耘教授
讲话高度称赞诗经尹吉甫文化
 
 
()访
 
      袁正洪说, 这里值得提及的是尹吉甫也是音乐名家。这是因为《诗经》不仅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歌曲总集。《诗经》共305篇,按传统分法可分为三大类即“风、雅、颂”。“风”搜集的是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土调。“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即各国的音乐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雅是西周时期的音乐和诗,小雅是西周末东周初时期的音乐和诗。“雅”乃正声,朝廷音乐。周时人将他们认为“正”的音乐叫雅乐。 “颂”有歌颂赞美之意,乃庙堂音乐,多用于祭祀、大典等重大场合。在古周朝称“诵诗”,即以音乐伴凑唱诗。古周朝时,“诵”,谓歌乐也。精通“诵诗” 之人可谓音乐家。《诗经·大雅·崧高》篇曰:“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赠申伯。”《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 以慰其心。”以及当时各国都养有一班乐工,负责搜集本国及外国的音乐,为贵族们在祭祖、宴客、狩猎等活动中写的献诗(献给君上的诗)配乐。太师们保存这些乐谱、唱词有三百余篇,当时通称“诗三百”。一是“诵”必须有“师傅”指导,这“师傅”不是普通教师,而是有专长的乐师;二是古周朝太师掌管六官,太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负责掌管诵诗,尤其是“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充分表明尹吉甫是音乐名家。
 
秦巴武当古老音乐  天籁之音令人惊奇
 
    采访中, 记者听熊友明介绍,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对这次非遗公益系列活动非常重视,专门印刷了活动海报节目册, 对袁正洪和4位民歌师及民歌收集大王陈如军, 作了三个版面图文并茂的介绍。袁正洪《中国中西结合部古音乐文化沉积带——鄂西北汉水武当地域庸风巴音秦韵楚调川味豫曲民间音乐及宫廷遗韵之特色》讲座,课题新颖,研究比较扎实深入,资料详实,引人关注。
 
 
    袁正洪讲座《中国中西结合部古音乐文化沉积带——鄂西北汉水
     武当地域庸风巴音秦韵楚调川味豫曲民间音乐及宫廷遗韵之特色》
 
 
袁正洪(左4)向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勇教授(左3)武汉音乐学
院图书馆馆长王洪军教授(右3)赠送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书籍
 
     作为十堰市非物质文化专家组成员的袁正洪, 经多年的研究认为,中国中西结合部古音乐文化沉积带蕴藏十分深厚。袁正洪讲座内容分为:鄂西北汉水武当地域是庸巴秦楚古音乐文化资源的珍贵富矿;鄂西北汉水武当地域古音乐文化圈庸风巴音秦韵楚调之特点;抢救保护鄂西北汉水武当地域庸巴音乐文化及民歌精选。尤其是鄂西北的神农文化、以庸巴彭罗卢为主的20多个古方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诗经尹吉甫文化、海内外驰名的武当道教音乐文化、久负盛名古老的沧浪孺子歌文化、独特的帝王将相皇亲宫廷特放房陵文化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鄂西北音乐文化颇具多个特色, 其史前神话和远古音乐文化之罕见,庸风巴音雄混高吭,诗经民歌千古传唱,秦韵楚调阳刚音柔,道教音乐乃天籁之音,帝王特放文化宫廷遗韵典雅深厚,古老民乐民风民情民歌悠久动听,十堰市所辖五县一市四县级区民歌百调千村万歌,古音乐文化蕴藏极其深厚。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搏物馆
中西结合部古音乐文化沉积带
 
 
   珍()访授()、
 
     袁正洪在讲座中说《中国中西结合部古音乐文化沉积带》很有研究价值, 提出了课题论文题的建议供参考:1、千古《诗经》相关民歌何以在千里房县深山至今传唱(尹吉甫故里、汉水汝水流域是周南召南民歌、房县是汉水第一大 支流重要源头、诗经首尾篇发生地域在房县……); 2、《混沌传》、《黑暗传》、《洪荒传》的收集挖整研究;3、古老庸巴风情民歌特点溯源;4、武当道教音乐的宫廷韵味与各名山道观音乐特色之研究;5、武术文化歌谣与修性养生全民音乐舞蹈艺术健身;6、浅谈汉水民歌(汉江号子、滩头歌、船工号子);7、国风汉水沧浪民歌之研究;8、《诗经》中的乐器与我国古乐的传承与发展;9、《诗经》中的生态医药诗歌之研究等,这一地域是古音乐文化研究的富矿。
 
传唱民歌不知诗经  不识曲谱代代口传
 
     采访中, 记者听熊友明介绍, 6月27日下午至6月28日,房县民间歌王朱其全、刘光友、民哥师尤德凤、陈茂云在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为师生演唱《诗经》民歌《关雎》、《桃夭》、《采繁》、《打一个呱呱鸡呱》、《勾住魂兮》等,颇有古老《诗经》民歌遗韵,尤其是穿透力比较强的多调高音,令在座的专家和学子赞叹“千古诗经相关民歌仍鲜活传存在房县深山民间。”
 
 
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民间歌王朱其全演唱《诗经》民歌
 
      房县,自古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有关于风俗的记载:“防渚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种,厥性刚烈躁急。厥声近秦,厥歌好楚……爆声与歌管竞沸。” 尤其是传统民歌古老悠久,独具“楚调、巴音、秦韵”特色,歌师、歌王、歌布袋、歌世家、民乐歌手众多,代代相传。
     说起唱民歌,4位民歌师虽会传唱基本上都能唱上百首民歌, 其中诗经相关民歌有20多首,但他们却不会识谱, 是靠祖辈或当地民歌师口头传唱民歌,更为奇特的是他们虽从小学唱民歌, 却不知道啥叫《诗经》相关民歌。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搏物馆馆长孙晓辉教授
精彩点评民间歌师演唱的《诗经》民歌
 
     2004年6月上旬,袁正洪采访房县白窝乡(2005年更名为白鹤乡)民歌师刘昌炎唱民歌时穿插有《诗经》民歌,问他会不会唱《诗经》民歌, 他说不知什么是《诗经》民歌。袁正洪告诉他你刚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刘昌炎唱民歌时穿插这几句民歌,以此雅兴, 显得有文采, 并不知是《诗经》民歌,袁正洪说后, 刘昌炎才知是《诗经》民歌。
 
 
民间歌王教师生唱诗经民歌
 
      2004年10月上旬,时任十堰市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的袁正洪,到房县门古寺镇考察民间文化时,酷爱民歌收藏的镇干部张兴成热心找来邓发鼎、胡元炳、王尧等6名民间歌师,他们在望佛山农民旅游协会会长谢祥林家门前院子里唱了不少的地方民歌。袁正洪一边赞赏,一边问他们会不会唱《诗经》民歌,他们说不知道《诗经》民歌是什么。于是袁正洪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邓发鼎、胡元炳连忙说,我们从小就唱过这些诗句, 但不知道是《诗经》。当时袁正洪说:“《诗经》民歌很古老,很珍贵,你们把传承的《诗经》民歌唱好了,不仅能上县市电视和报纸,说不定还能上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呢!” 当时邓发鼎、胡元炳还不认识袁正洪,就说你这是吹大话吧, 我们唱民歌连县台县报都没上过, 咋会上省台省报呢?”此后,张兴成还采访到门古寺镇8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王天鹏介绍“诗经童子”念《蓼莪》,余立才唱《伐檀》等《诗经》相关民歌。2004年10月15日袁正洪邀请新华社记者袁志国和袁正洪女儿袁源及时采访,新华社报道《千古诗经民歌至今在房县深山传唱》的通讯后,一些媒体纷纷转载,红遍网络,引起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房县《诗经》民歌一下成为宣传的亮点和热点。随后被湖北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十堰日报,十堰电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乡土节目》、《探索·发现》播放;参加央视《我要上春晚》、《直上春晚》分获三等奖。房县传唱千古《诗经》相关民歌唱响全国。
 
 
民间歌王刘光友用唢喇吹奏《诗经》民歌
 
     朱其全、刘光友、尤德凤、陈茂云歌师说, 原来我们一些民歌师并不知道啥叫《诗经》民歌,自袁正洪在房县白鹤乡、门古寺镇发现传唱千古《诗经》相关民歌后, 成为房县民间文化的突出亮点。2010年8月6日至8日,夏传才率全国100多名诗经文化研究专家亲临房县,参加《中国诗经学会房县诗经文化研讨会暨中国(房县)首届诗经文化节》。房县组织12300人同时咏颂《诗经》名篇,颂诗声响彻鄂西北,世世代代深居巴山深处的房县,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收集民歌当数如军   巴山夜雨庸巴风情
 
     在鄂西北十堰市竹溪县有一个神奇的地域,那里就是古人慕名独特生态气候的“巴山夜雨”的天然氧吧。此地就是峡谷幽深,奇峰异穴,古树参天,飞云荡雾,流水潺潺,昼夜温差极大,紧邻长江巴峡地域的竹溪县南部大高深山的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向坝乡、桃园乡等乡镇。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撰有《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竹溪县偏远大高山区的桃源乡厚白教学点
教师陈如军展示收集的珍贵民歌资料
 
      这里不仅气候独特, 而且是被人们遗望的《庸巴风情民歌》的富矿。2006年暑假的一天,酷爱擅长写报告文学的竹溪县桃源乡厚白教学点教师陈如军,有幸在十堰市城区相识,谈起民间文化, 袁正洪说:“竹溪县十八里长峡、向坝、桃源、丰溪、天宝等乡镇及紧邻的竹山县柳林、房县九道乡地域不仅气候独特, 而且是被人们遗望的《庸巴风情民歌》的富矿,我鼎力支持你挖整《庸巴风情民歌》。”
     陈如军,男,汉族,1976年3月生,湖北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已在竹溪县偏远的桃源乡厚白教学点任教18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报》《湖北教育》等期刊发表文童多篇。
 
 
陈如军在课堂上介绍民歌收集研究的经验和体会
 
     陈如军从小生长在深山民歌之乡,耳濡目染,对民歌有着了深厚的感情,经袁正洪建议,陈如军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挖整研究当地及周围地区的民间文化,行程几万公里,夏天晒脱几层皮,冬天冻得衣服上结了冰,坚持走村串户,先后穿烂解放鞋三十多双,骑废摩托车,踏遍了周围(竹溪、竹山、房县)的几十个乡镇还有兴山、神农架、保康以及陕西镇平、平利、南皋,重庆的巫溪等地区,爬高山钻密林,坚持到那些荒凉偏僻、原始落后的地方拜访民歌王、歌布袋、唢喇王、锣鼓匠、故事篓子等民间艺人,向他们学习取经,记录歌词、曲谱,先后与三百多位都成了朋友。
 
 
 
     陈如军在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已挖整庸巴地域民歌、民间故事、民间医药、古盐道文化等文字资料百余万字,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盘歌、儿歌、灯歌、谜语歌、战歌、打撤歌、劝世歌、千百攒、故事歌、孝歌、薅草锣鼓、夜锣鼓歌等民歌三千多首,收集古唱书、古医书、古巫书等原始资料六百多本,自己记录文字资料六十多本,撰写研究论文十多万字,引起了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袁正洪等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专家们称具有“庸风、巴音、楚调、秦韵、川味’ 之特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如军受到了十堰市文体新广局、县领导及宣传文化、教育部们、桃园乡及乡村教育部门负责人的充分肯定与重视,支持他出版了《竹溪民歌》。
 
 
    陈如军
   
     当陈如军接到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馆长孙晓辉教授的电话,应邀参加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对这次非遗公益系列活动,心情非常激动,在县文化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陈如军用竹篓挑上收集的上千首民歌的珍贵资料, 行程3天,随熊友明一行来到武汉音乐学院,展示收集的珍贵民歌资料,激情登堂讲述《庸巴风情民歌》,师生们一看无不称赞“陈如军真了不起, 不愧是民歌收集大王。”
 
点评吉甫博大精深   诗经民歌震撼人心
 
     “中华诗祖尹吉甫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古《诗经》民歌传唱人们喜闻乐见, 如何加大力度展示宣传?”
     “武音非遗展演活动办得很成功,不仅创新、生动有力地宣传了非遗项目, 而且民歌传承人有了参观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实现了民间歌师走进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课堂的梦想!一展音乐课堂的创新气氛,非常感谢武汉音乐学院领导的重视, 非常感谢湖北音乐搏物馆馆长孙晓辉教授的热切关心与支持。”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搏物馆馆长孙晓辉教授
精彩点评民间歌师演唱的《诗经》民歌
 
 
   民间歌王教师生唱诗经民歌
 
     尤其是《讲座》、演唱诗经民歌和展示收集的珍贵民歌资料时,馆长孙晓辉教授非常精通《诗经》, 其点评,精彩精辟,见解独到,十分完美,受益匪浅,令人无不赞称。民歌师们说:“许多《诗经》民歌,我们虽会唱,但不知内含, 经孙晓辉教授点评, 才知《诗经》民歌的丰富内涵,认识一新,这样的学习机会确实难得,真是太好了!”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教授(左4)、副院长
雷勇(左5)与房县和神农架林区民间歌师亲切留影
 
 
 
孙晓辉教授向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教授(左4)、
副院长雷勇教授(右2) 介绍赠书情况
 
     说起鄂西北民歌, 孙晓辉教授早在2005年十分关心重视支持汉水武当秦楚庸巴文化的挖整, 特撰文《口传的力量——兼论鄂西北的音乐区划》,明确提出:“近年来,湖北十堰地区给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带给了人们太多的惊喜:从武当山道教音乐、汉民族创世诗《黑暗传》、民歌村吕家河、竹溪县向坝乡向坝村到房县门古寺镇,这些宝贵而精妙的音乐财富,使十堰地区的人文环境如同其地理环境一样成为一块风水宝地。地方音乐文化代表了这一地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气质,这些古老的、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这一地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中有关于风俗的记载:‘厥声近秦,厥歌好楚。’此地地处秦、楚、巴三国边陲之地,其音乐风格是楚韵、巴声、秦风完美的结合。我们必须综合利用和开发这些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让传统音乐文化的血脉永远传承。感谢房陵民间音乐的创造者、承载者和表演者,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口传文化超越时空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去年袁正洪等主编的《国风房陵典藏丛书》中特选编了孙晓辉教授《口传的力量——兼论鄂西北的音乐区划》精辟远瞻性的论文。
 
武音展示非遗真好  演唱诗经实现梦想
 
    “宣传非遗,挖整地域文化,振兴文化,弘扬优秀诗经文化,乃是责任,也是追求,今后将更加努力,加强与院校联系, 加强与民间歌师联系,争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成绩,爱国爱民,回报社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专职副主委熊友明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熊友明、袁正洪、陈如军参观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音乐搏物馆,孙晓辉馆长热情介绍展馆
   
 
 
     熊友明介绍说,今年3至4月,我到武汉参加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举办的民主党派中青骨干培训班,恰好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音乐学院支部的主任孙晓辉教授也参加培训班, 我向孙晓辉教授介绍诗经尹吉甫非遗和诗经民歌传唱有关情况, 探讨如何加大宣传。孙晓辉教授热心介绍武汉音乐学院领导非常重视, 将由湖北音乐搏物馆组织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搏物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公益系列活动”, 孙晓辉馆长向学院领导汇报, 邀请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组织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和房县民间歌师及民歌收集大王陈如军应邀参加。熊友明向十堰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潘世东汇报, 得到其重视与支持,他表示,作为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界别的参政党,我们一是要关注诗经文化,关心诗经文化的挖整。二是要邀请民进省委领导和文化委员会专家来十堰视察指导。
 
 
 
   
 
 
     熊友明说,参加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搏物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公益系列活动”, 不仅有力地宣传了非遗项目, 而且房县、神农架林区民间歌师同堂演唱民歌,武音不仅为民间歌师提供了互相交流经验, 互相学习提高的课堂, 而且民间歌师上堂演唱、教唱民歌, 实现了进入大学艺术课堂的梦想。
 
话:0719--8651828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