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诗经文化网 >> 诗经二南研究 >> 正文
南国史迹:《二南》的地域性探究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8月13日12:7 文章编辑:339007849

《诗经》中《周南》﹑《召南》通称《二南》 。对《二南》地域、时代,诗歌的题旨的考辩与探索,可以帮助我们对先秦歌谣的深入认知与理解。

   一、关于《二南》的地域

  《二南》是两地域的土乐,“南”字是方位字。《楚风补·旧序》曰:“夫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陕之东,自东而南也;陕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系之以‘周南’,则是隐括乎东之南、西之南也” 。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是分陕而治的。姬旦长住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姬奭长住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的南方流域,东到今徐州一带;召南是召公统治的南方流域,以南阳南郡为中心,北至镐京,西至巴蜀,南到今荆州一带。《二南》中屡次提到长江、汉水、汝水,可以证明《二南》是包括着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是南国地方的民歌。既然是诗乐,那就是南音了。因而,《周南》、《召南》可以说是《周南风》、《召南风》的省称。

  《二南》作为南方民歌,其地域性还可以从十五国风整体的地域特征来作进一步的论证。十五国风大都是流行各地的土风歌谣。不过,纵观全局,却不见有“楚风”,似乎不曾辑有楚地歌谣,古人因此以“楚风” “不得与十五国风并录于《经》而为楚憾” 。实际上,这《二南》民歌也就是楚地歌谣。据《左传•昭公九年》 :“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其中“巴”之所在与召南接近,“楚”之所在与周南范围相当。《周南·汉广》毛传即云:“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流域。”这说明《汉广》就是江汉流域的诗歌。元人祝尧在《古赋辨体》中也说明:“江汉皆楚地,盖自王化行乎南国,《汉广》、《江有汜》诸诗已列于‘二南’、‘十五国风’之先。”据《水经注》引《韩诗序》云:“‘二南’其地在南郡和南阳之间。”这块地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宜昌、江陵、武汉一带,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腹心地区。所以《二南》诗篇,应多是产于这一地的楚歌谣。我们就可以大体上断定:《周南》就代表楚风;《召南》便能表征巴蜀民歌。

  而《诗经》对于产生于荆楚、巴蜀地区的《周南》《召南》在编定时为何不标明为“楚风”呢?其原因可能是楚国在西周初年尚且是江汉流域一个“土不过同”的小邦,至春秋中叶方壮大到据有整个江汉流域乃至半边天下。历史记载,从春秋开始,楚国才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扩张。楚国的富强,和它直接占有地域广大,以及附庸国众多,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它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西境达蜀国的西部的金沙江流域,开始在云南楚雄设官置吏,管理丽水黄金的开采。《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明言丽水(金沙江)流域已经属于荆楚所有。

  西周末,周王朝早已衰落,而南方的蜀国、楚国却先后兴盛起来,成为扩张拓疆的大国,而楚文化的传播又是以军事扩张为先导的,这就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统治者的恐惧心理。加之中原华夏民族历来把南方的诸侯当作“蛮夷” 。这种社会心理,自然就不可能在《诗经》中给楚、巴、蜀与北方诸侯同等的位置了。然而,统治者总是怀有一种矛盾心理,虽然无法用军事手段来制服南方诸侯,便在恐惧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正是统治者的这种矛盾心理,才有了《二南》,并把它们冠于《诗经》首位,成为中央王朝对诸侯教化的楷模,却回避了“楚风、巴风、蜀风”这样的称谓。

  因而,周朝乐官在编订《诗经》之始,就只是将这些南方歌谣加以编订而分称为《周南》、《召南》,并且在《诗经》最终成书时也一直沿用这一称呼而未作修改。

  以上从地域位置对《周南》 、《召南》的地域特色作了分析,下面再来看诗歌所作的时代。

  二、关于《二南》的时代

  “周南” 、“召南”作为地域的名称,可以上溯到西周初期。但《二南》中的诗篇却不止于此。基本上是西周建国之初的作品,也还有更早的诗,作于商周之际的也有不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公元前704年,楚伐随;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举兵假道伐申,一举成功之后,又乘势服邓;过了4年,楚伐蔡,俘蔡候归郢都,继而灭息。然后楚伐郑,开始逐鹿中原。江汉一带的姬姓小国全都灭亡。所以《二南》诗的编采主干部分应当在这些小国灭亡之前。

  三、关于《二南》的赏析

  《诗经》的十五国风,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就是采自十一个国家,虽主要采自黄河流域,但也远及长江流域,跨度长达600余年。在这么宽的地域、这么长的年代里,内容差异性却很小:形式主要是四言,音韵差不多一律。音韵的一律就是21世纪都很难办到。各地有不同的语言文字,音韵相差则更远,但在《诗经》里却呈现统一性。这说明《诗经》是经过统一加工的。古代这些民歌民谣,在辑录时已经过乐官、史官们的整理,都用统一的“雅言”。

  《周南》﹑《召南》中的许多歌谣,不仅记南方之地,写南方之物,而且鲜明地反映了江汉流域的民俗风情,初步显示了南方荆楚、巴蜀诗歌的特色。《二南》共有诗歌25首,其中较多的是婚恋爱情诗、颂赞诗以及用于祀典或礼俗活动(特别是婚礼)的仪式歌,这是因为春秋中叶以前南方荆楚、巴蜀地区远没有中原那样开化,民风朴野,其俗尚武好祠的缘故。

  《二南》中,婚恋爱情诗以及婚礼活动的诗共有16首(包括妇女外出采集时思夫、婚礼前采集祭祀),颂赞诗有6首,只有2首完全带有社会矛盾情绪,还有一首《羔羊》是贵族生活诗(估计是由于无聊所作)。

  《二南》中有不少诗歌都是反映男女婚前恋爱,如《关雎》 、《汉广》 、《摽有梅》 、《野有死麕》等,不仅仅是男追女,也有女子求偶,以及男欢女爱的。男女恋爱基本上是邂逅相爱,不是家长包办,可见当时荆楚、巴蜀地区的婚姻自由,至少还没有家长干涉恋爱的情况出现。

  从反映女子出嫁前采集祭祀的诗歌《采蘩》 、《采蘋》中,可见当时荆楚、巴蜀地区的婚俗仪式——女子结婚前必须祭祀祖宗。但是并没有描绘男子婚前礼仪活动的诗歌,可能男子结婚没那么多教条仪式。

  关于婚礼盛况的诗歌如《桃夭》 、《鹊巢》 、《何彼襛矣》,反映出当时对婚礼的重视。我猜想这些诗歌都是男方在结婚时歌唱女方的嫁妆极其丰厚,或是女方聘请乐队歌赞,使得女儿能体面出嫁;像《螽斯》 、《樛木》等这些颂赞诗可能是女方祝福男方多子多孙,快乐幸福。这样,就使得整个婚礼仪式别有一番风味。

    另外,颂赞武士(猎人)的诗歌也不少,如《兔罝》《驺虞》,可见先秦时期楚地的崇武观念浓厚。先秦时期,狩猎活动成为人们肉食类食物主要来源,而且狩猎本身就是习练行军布阵、指挥作战的“武事”之一,据《周礼•大司马》:“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遂以搜田,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社。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遂以苗田,如搜之法,车弊,献禽以享礿。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遂以狝田,如搜田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中冬,教大阅,……”也就是说,武士平时为猎人,战时为士兵。先秦时期恶劣的外部环境,再加上楚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楚地偏于南方,被中原视为蛮夷之地,保家卫国更需武士,因而人们对武士的赞誉较高,而武士特殊的地位,也容易收获爱情,如《野有死麕》中武士用猎物获得女子的芳心。

  《二南》中还有一类诗歌反映妻子思念行役在外的丈夫,比如《卷 耳》 、《汝坟》 、《草虫》 、《殷其雷》等。从诗歌中的内容可以得知,丈夫服役时间漫长,像《汝坟》从“伐其条枚”到“伐其条肄” ;《草虫》从“采蕨”到“采薇”暗示经秋冬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妻子未见丈夫不知不觉间又过了一年,相思之情自然也是与时俱增。《汝坟》中妻子“伐其条枚” 、“伐其条肄” 的描述,说明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采樵伐薪,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反映当时的徭役已经严重影响到普通劳动人民的生计。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燬”、“如汤”的绝境时,也就预示着这个王朝的分崩离析,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从《二南》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先秦时期南方荆楚、巴蜀地区的民风习俗和社会状况,并得出当地的地域性特征。使我们对先秦歌谣的认知与理解更深入化。

 文章来源:龙的国度百度空间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